“這些貧困生助學金不能發,前任校長一直就沒發,現在發給學生會引起混亂的。” 5年前,江蘇省灌云縣陡溝中學分管財務的副校長張永敏在跟剛上任的校長于寶軍報告助學金到賬時,悄悄向新校長交代了這條 “潛規則”。于寶軍選擇了和前校長同樣的方式,默默截留了本該發給貧困生的助學金銀行卡。
在路遙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里,寒門學子孫少平的求學故事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盡管缺衣少食,孫少平一家依然樸素地相信“只要有一個上學的,這個家就有希望”,堅信通過自身努力能“讓手里的黑面饃變成黃面饃,再讓黃面饃變成白面饃”。伴隨著社會變遷,盡管大多數人的物質生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卻依然有一些貧困家庭面臨著孩子“上不起學”的困境。
作為一種“弱勢補償”的手段,助學金旨在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不讓貧困生因為“上不起學”而輟學,見證了一個發展中大國的責任和擔當。然而,一項原本可以給貧困生帶去光亮和溫暖的制度,在執行過程中被大打折扣甚至形同虛設;當“截留助學金”成為一種心照不宣、約定俗成的“潛規則”, 貧困生不僅承受了物質損失,也承受了精神傷害。
在人的不確定因素不斷增多的風險社會,一項初衷良善的公共政策,在執行的過程中卻遭遇了形形色色的“鉆空子”。在那些監管缺失的邊緣地帶和空白地帶,一些人想方設法“撈一筆”。助學金被一些人當成了“唐僧肉”,千方百計地進行利益變現。前任校長“截留助學金”,后任校長遵循“潛規則”,這些人在蠶食助學金上形成了利益合謀。
關于助學金的發放,有著嚴格的制度規范;一些人卻不要這些能夠束縛他們行為或者不能給他們帶來利益的規范,他們將明規則替換為對自己有利的“潛規則”。這些人在利益的潮起潮落中迷失自己,為了謀取私利,將貧困生的助學金裝進自己的荷包。“截留助學金” 能夠暢通無阻,也和銀行“睜一眼閉一只眼”以及針對助學金發放的檢查和審計流于形式密不可分。
法國思想家盧梭曾說,“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滿面紅光地走向罪惡”。學生應得的卻得不到,“截留助學金”讓學生資助政策在現實生活中上演“變形記”;當制度善意不能及時、充分地惠及寒門學子,難免會影響他們對助學金的價值認同。
對于那些因為貧困輟學的孩子來說,教育這盞希望之燈的過早地黯淡、熄滅,對于他們的一生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截留助學金”讓少數人享受了放縱欲望帶來的快感與成就感,卻讓寒門學子過早地進入了“輟學—打工—結婚生子—打工”的定型化人生,讓人揪心、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