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檢影視中心出品的反腐劇《人民的名義》正在熱播,可以說是盛況空前、好評如潮。但近日有些網友提出不同意見,覺得劇中的警察沒有一個正面形象,這是成心“黑警察”。(2017.04.08來源:長江日報)
“如有雷同,純屬巧合”。這是香港警匪片片頭經常可見的提示。最近,被譽為尺制最大反腐敗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敢闖禁區,揭露深刻,描寫大膽,現實性強,涉及的人物眾多,反腐敗矛頭直指副國家級人物。同時,根據現實案例和劇情需要,劇中人里有極少數“害群之馬”的警察,這本來是影視劇藝術作品中的特定人物,可是,一些警界人士對此敏感。不過,質疑歸質疑,千萬不要牽強附會,疑神疑鬼,對號入座。
《人民的名義》能夠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原因在于它觸及當代政治生活中的腐敗無處不在,腐敗分子的形形色色,反腐敗斗爭的驚心動魄,其目的是充分展示我們黨反腐敗的堅定決心。讓腐敗分子無處藏身。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腐敗問題不是僅少數部門存在,在反腐敗斗爭的現實生活中,不少“大老虎”、“小蒼蠅”東窗事發前都是共產黨員、公職人員身份,壯士斷腕刮骨療毒清除腐敗毒瘤,正是彰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如果電視劇等反腐作品中有個別省市縣長、省市縣黨委書記、一兩個警察、法官或者其他什么人涉腐,這些人都去對號入座討說法,那文藝作品還怎么寫?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是藝術化了的現實,文藝作品來源于生活,同時又高于生活。電視劇中的人物設置、矛盾沖突是根據劇情需要確定。歌頌與批判,贊美和揭露相輔相成。電視作品允許評論才經得起檢驗,正如該電視劇導演所說,“本來創作這部劇就不是要以好和壞來給人貼標簽,所以不要過度去解讀、或者片面解讀。”人民警察火眼金睛洞若觀火,一定會明辨是非,觀眾也應該客觀公正審視電視劇,而不是吹毛求疵,同時,還要防止極少數人故意起哄挑事,挑撥離間警民關系,故意制造思想混亂。
(謝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