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上看,目前險資負債端成本下降緩慢,而消費者對理財型保險產品的投資收益預期依然較高。
投資收益的下行在繼續,保費收入卻保持著較高的增速,同時負債端成本下降并不明顯。業內人士指出,在此背景下,險企不僅要考慮如何提高投資收益,更需要考慮如何降低負債端成本,調整業務結構,以實現資產端和負債端的平衡。
收益下降成本難降
對剛剛過去的2016年上半年的投資環境并不良好。盡管今年2月份以來,上證指數有所回升,但截至6月30日,上證指數收盤價格比去年最后一個交易日收盤價格仍要低17%,債券市場的風險事件也頻繁發生。
在此背景下,險資的投資收益率持續下行,并且業內普遍預計險資全年投資收益率將下降。不過,從保費收入來看,卻仍然保持著較高的增速。保監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5月份,我國原保險保費收入16120.18億元,同比增長38.18%。其中,產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3817.62億元,同比增長9.44%;壽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12302.51億元,同比增長50.43%。此外,壽險公司未計入保險合同核算的保戶投資款和獨立賬戶本年新增交費8082.38億元,同比增長171.92%。
同時,保險負債端的成本下降很慢。在“2016中國保險業創新與發展論壇”上,陽光資管金融部副總經理趙曉海表示:“我覺得問題還是出在負債端。保險成本的下降是金融行業中最慢的,無論是定價能力還是議價能力都比較弱。”他認為,這不僅給投資端帶來了很大壓力,也會加劇險企利差損。
數據顯示,2015年,保險機構的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平均收益率為6.61%,不動產債權投資計劃平均收益率為7.25%。業內人士預計,今年的收益率將低于這一水平。據合眾資管總經理助理崔俊生介紹,目前固定收益資產的回報率非常低,無前期的收益率約在3.3%左右。從負債端成本來看,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大型險企的負債成本在4%-5%,中型險企在6%-8%,部分小型險企的負債成本高于8%,只有極少數外資險企的負債成本在3%左右。整體來看,大部分險企的負債成本在6%-8%之間。根據去年的保費基數計算,今年的新增保費資金加上到期資金,將有超過4萬億元險資需要進行投資配置,面臨著較大的投資壓力。
產品設計投資模式須改變
相關研報指出,在利率下降初期,險企所受影響不大,因為在利率下降過程中,保險公司新增保費雖然配置在收益相對較低的債券上,但其投資組合的收益率仍高于市場,因此這段時期保險產品的收益率反而跑贏同期市場。但一旦利率進入低利率或者零利率環境并持續一段時間,險資投資組合中的高收益資產占比會越來越小,保險公司利差損風險也會越來越大,再投資風險不斷增加。
針對保險負債端和資產端的矛盾,業內人士給出了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太平資產產品中心負責人盧昕表示,近年來,保險機構逐漸從負債導向型金融機構轉向資產導向型機構,保險的運營模式在發生變化,保險資管也必須適應形勢的變化,拓寬投資領域,提高投資收益率。
崔俊生強調,“資產端和負債端雙方要多互動,險企在設計保險產品尤其是理財型產品時,不能為了擴大銷售規模就拍腦袋定下較高的投資收益率,從保險產品設計到定價,都必須有資產部門的人去參與。”針對資產端與負債端的矛盾,崔俊生表示,要優化保險產品的結構,高收益率理財型產品的占比要下調,必須考慮到投資端環境以及可持續性。
對此,德勤保險行業資深合伙人黃逸軒也指出,一些以銀行渠道為主要銷售渠道的保險產品成本太高,一旦要求資產端的投資收益率超過7%,在利率環境下很難找到對應的產品。“應該從負債端入手解決這個問題,近幾年,中國人壽等險企在不斷調整自己的業務結構,降低高收益率產品占比,這是應對低收益率環境的有效手段。”他表示。在投資端,崔俊生表示,從資產部門和資產部門運作來看,在傳統的債券和存款業務之外,要拓展一些高收益的產品,“必須要加大股票的配置比例,非標資產必須往上限配置。”他指出。
此外,業內人士認為,險資還必須加大海外投資力度,但這對險企的投資能力要求較高,同時也必須注意防范海外投資所面臨的政治風險和經濟風險。例如,英國脫歐風險對險資在倫敦的投資恐將產生不利影響,“在進行海外投資時,有沒有關注到這些風險?有沒有做好套期安排?這些問題是險企在資產管理中要關注的問題。”黃逸軒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