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科因為寶能舉牌而深陷控股權危機之時,也有房企在與險資的合作下實現快速增長。
去年4月,碧桂園向中國平安定增22.36億新股,占該房企發行后總股本的大約10%。按照鎖定期1年,至今未見中國平安集中拋售跡象。
引入中國平安以來,碧桂園與其多次聯合拿地,涉足上海、東莞等熱門城市,比如7月8日搶下莞城“新地王”,樓面地價12661元/平方米,溢價率321%。
此前,碧桂園深耕于三、四線城市,以低價拿地造城為特色,但去年以來,龍頭房企基于避險考慮回歸一、二線,一些券商曾對碧桂園深表擔憂,但其上半年銷售業績飆漲,現金回籠逾千億元。
此輪樓市催火了碧桂園等地產巨頭,但房地產周期性較強,這種模式是否能讓險資對其足夠有耐心予以長期支持?
平安好房為碧桂園促銷50億
7月4日,碧桂園對外披露了該房企上半年經營業績情況,從數據來看,總計實現合同銷售金額1250.7億元,合同銷售面積1564萬平方米。
其中,碧桂園權益所有人應占的合同銷售金額及合同銷售建筑面積分別約為972.3億元及1270萬平方米。與此同時,碧桂園還強調稱,該房企上半年累計實現銷售現金回款1051億元。
碧桂園對此業績以“優秀”二字進行概括,還對外解釋稱,這主要得益于其準確把握市場機遇,提前積極儲備優質土地及合伙人機制的成功運行。
值得一提的是,碧桂園基于對下半年市場的樂觀預期,將年度國內合同銷售目標從1680億元上調至2200億元。
去年8月份,碧桂園聯手平安產險,雙方涉及保險業務、員工綜合福利保障、房地產業務、業務創新等,試圖參與開發平安8000萬客戶資源。
時隔兩個月,碧桂園又與平安人壽達成共識,首次殺入云南房產分銷市場,合作模式為“保險+經紀”,也就是碧桂園借助中國平安開發的“好房拓”APP房產經紀平臺上線云南轄區的碧桂園樓盤,讓平安人壽員工向客戶推介,若成功成交即可獲得不菲的傭金。
與這種“人海戰術”式的分銷模式相比,平安好房網的“互聯網金融房地產”模式更引外界關注,截至目前,它與全國諸多一線房企及一些區域房企多有銷售合作。其中,好房金融涉及按揭貸、安心貸與好房寶,還有好房眾籌產品。
平安好房首席執行官莊諾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獨家透露,截至7月13日,平安好房平臺年內已促成樓盤銷售總額大約400億元,其中為碧桂園樓盤促銷總額大約50億元。
“在金融產品上一視同仁,沒有對碧桂園的客戶特別優惠。”莊諾強調說,目前首付貸不做了,與碧桂園合作的“開發眾籌”項目還沒落地,仍在探討。
多渠道融資助力市場擴張
當前,碧桂園能與平安人壽、平安財險以及平安好房網等合作,主要得益于碧桂園去年4月份主動拉中國平安對其戰略入股或對方主動對其戰略投資。
去年以來,“資產配置荒”跨市場蔓延,高收益產品日益稀缺,追求穩健的險資在保監會松綁權益類投資及不動產投資比例之下,急于尋找優質投資標的,而一線房企基于安全擴張的需要也非常需要與強勢的金控平臺或所謂的“靠山”深度合作。
通過向中國平安定增22.36億股新股,碧桂園實現權益融資49.5億元,作為第一大股東的楊氏家族持股雖被稀釋至53.6%,但仍為碧桂園控股股東,中國平安持股比例9.9%為第二大股東。
碧桂園此舉的戰略意圖,在其公告中就被明確表述為“優化股東結構及拓展融資渠道”等。
碧桂園中西部地區某一區域投資拓展部相關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融資而言,平安是他們融資渠道之一,他們最近在海外發債成本也很低。平安作為他們的股東,也是他們的投資伙伴,跟他們既有大層面上的合作,也有很多具體項目上的合作。
6月底,碧桂園旗下福建公司借助平安證券發行14.11億元購房尾款應收債權資產證券化產品,其中A級分為1年期與2年期,額度分別為3.9億元與4.5億元,對應利率各為4.5%與5%,優先B級發行4.1億元,期限2年,年化利率6%,次級7100萬元,期限2年,為浮動收益。
實際上,上述證券化產品屬于債務性融資,碧桂園公開表示該資金將用于公司日常運營。這些產品對碧桂園的規模迅速擴張帶來實質性幫助。
據悉,碧桂園2015年資本性支出和房地產開發支出合計848.25億元,而新購入172個項目就耗資560億元,總樓面面積3821萬平方米。截至2015年末,該房企總土地儲備及應占權益土地儲備分別為1.12億平方米及9605萬平方米。
去年碧桂園實現合同銷售金額總計1401.6億元,但銷售現金回款1170億元,上述拿地款就幾乎占了銷售回款現金總額的50%。
截至去年底,碧桂園旗下永久資本工具(俗稱永續債)余額為195.28億元,同比減少了逾100億元,但凈借貸比率(總負債扣除可動用現金除以總權益扣除永久資本工具)達到60%,同比增加了3個百分點。招銀國際表示,碧桂園為支付永續債利息在2016年達16.6億元。今年償還永續債后,預測碧桂園凈負債比率將由2015年的46.9%升至2016年的69%。
在今年樓市銷售火爆的大環境下,碧桂園的財務策略無疑踏準了市場節拍,也讓企業增長速度進一步加快。為了快速擴大規模,碧桂園也選擇了合作模式,最佳伙伴之一便是該房企二股東中國平安。去年底,碧桂園、平安與東原聯合體豪擲23.1億元拿下上海奉賢區南橋新城一幅地塊,而近日碧桂園與平安殺入東莞莞城搶下“新地王”。
記者注意到,碧桂園2014年上半年及之前階段性經營情況均未涉及合營及聯營公司,但2015年上半年,碧桂園合同銷售額總計約544.7億元,但今年上半年合同銷售金額就創下千億,其中不少業績來自于合作項目,擴大合作項目比例顯然對碧桂園擴大市場份額有極高的戰略價值。
2015年,碧桂園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應占凈利約92.76億元,同比下降約9.3%,其中永續債分食約3.56億元,少數股東權益分食了7909.2億元,該兩者合計分食了約4.3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