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3月16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將降下帷幕。
在真知灼見的碰撞中,兩會釋放著中國經濟的信心和底氣,也引發海外輿論對東方智慧的矚目。銳意改革轉型,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促進經濟穩中求進的中國正受到越來越多“洋眼球”的關注。
中國經濟轉型關鍵年財政或發揮更大作用
BBC說,相較于往年,今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在GDP增速目標、財政赤字以及刺激經濟、培育市場方面的表述出現了一些細微而重要的變化,這些詞正在成為“熱詞”。美聯社指出,代表委員專注于新發展計劃,這是將中國轉型為中等收入國家,由內需促進持續增長,而非依賴投資、貿易和重工業的關鍵的一步。
根據“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今后5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速預期目標為6.5%以上,增速預期目標首次由具體“點目標”轉變為“區間目標”。對于中國經濟增長前景,不少海外輿論認為,財政政策將發揮更大作用。
彭博經濟學家歐樂鷹和陳世淵認為,政府將今年GDP增長目標設在6.5%至7%的區間,低于2015年的7%。根據官方數據以及BIEconomics對于潛在增長率的預估判斷,這一目標具有挑戰性但是可以實現的。兩位經濟學家認為,財政政策將在支持增長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認為,對于更多利用財政政策穩增長,市場已達成共識,多個部委官員此前也多次表示今年的財政赤字率將明顯提升。財政支持將主要用于基建和社保支出,以及給服務業減稅降費。
“十三五”供給側改革備受期待
今年是“十三五”的起始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圍繞“十三五”發展建真言、謀良策、出實招成為今年兩會上熟悉的場景。
歐洲時報指出,歐洲媒體對于中國兩會議程及相關議題表示了特別關切,認為“十三五”將讓“中國夢”向前大邁一步。他們普遍認為,今年中國兩會將揭開中國新的五年規劃的序幕,為中國未來發展定調。其中,德新社報道,未來中國將不再是世界的“工作臺”和“流水線”,經濟的增長將更多地倚重創新、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加強國內市場的消費。
報道還援引俄羅斯獨立報的觀點稱,“十三五”規劃將成為實現“中國夢”的重大一步。報道稱,中國政府對未來發展已有了清晰的藍圖,到2020年之前中國將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屆時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收入將比2010年翻一番。意大利的24小時太陽報則發文認為,中國的產業升級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由創新帶動的經濟發展更是成了主要動力。而中國經濟正在經歷一個減速期,各行業發展將呈現出不規則形態,但總體將呈現適度增長趨勢。
作為“十三五”的發展戰略重點,供給側改革成為外界熱議的話題。
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認為,比起景氣刺激計劃,中國更加注重經濟結構的改革,來保證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增速放緩之后仍然不偏離軌道。這些改革雖然是痛苦而長期的,但卻是比單純打開印鈔機更具有可持續性的解決方法。
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趙揚認為,供給側改革不僅是去產能(減少無效供給),也不是增加總供給能力,而在于提高有效供給,一方面“補短板”,一方面通過改革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中國當前宏觀經濟調整趨勢要求供給側改革。
紐約時報則說,供給側改革,正如里根經濟學那樣,將包括降低賦稅、減少政府施加給投資者的負擔。然而,其主要目標似乎是關閉或逐步減少生產遠遠高于市場需求的煤炭、鋼鐵、水泥等工業產品的礦山和工廠,嚴格控制導致產能過剩的信貸和補貼。一些經濟學家說,供給側改革的說法至少是向那些痛苦的措施邁出的一步,這些措施會引導經濟健康增長。
在上個月二十國集團(G20)財長會議舉行后,結構性改革、刺激需求等正在成為全球治理的核心議題。BBC說,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調整也逐漸步入實施階段,怎么壓縮國內過剩產能、怎么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如何穩定資本市場的不安情緒?都已成為全球性話題。無論對于東道主中國還是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今年9月的G20峰會都將備受關注。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