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著一件羽絨服,戴著一頂棉帽……27日下午,當52歲的長春考生黃仁祥走進南京農業大學表演專業的候考區時,衣著光鮮的俊男靚女們起初還以為他是哪個同學的家長。其實,這已經是黃仁祥第九年參加藝考。他當過建筑工、電焊工,也“北漂”過,但藝考夢始終沒有中斷。雖然家人并不支持,但他希望能圓自己的演員夢。(2月28日《現代快報》)
據報道,黃仁祥是吉林長春市雙陽區太平鎮長山村山頭屯的一個農民,至今未婚,年收入不足3萬元。今年趕著到處考試,已經花掉3000多塊錢。據黃仁祥自己介紹,今年是他第九年參加藝考。從2008年至今,他一直報考表演專業,從長春、沈陽、北京到西安、成都、武漢,他報考的院校已經難以羅列清楚。
作為一個農民,為了圓演員夢,黃仁祥九年執著藝考,他身上這種百折不撓的精神確實難能可貴。但也必須看到,藝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不僅是智力與文化知識的比拼,更是藝術天賦的較量。如果黃仁祥只有百折不撓的“死磕”精神,缺乏藝術天賦和過硬演技,還是難以感動考官。
跟藝考“死磕”到底,這是黃仁祥的權利,衷心祝愿第九年參加藝考的黃仁祥能夠夢想成真。不過,黃仁祥真愛藝術,“死磕”藝考并非唯一的選擇。曾經獲得法國第五屆杜威爾電影節最佳男主演獎、第九屆俄羅斯海參崴電影節最佳演員獎等多項國際大獎的演員王寶強,就沒有上過哪家電影學院,更沒有死磕的藝考經歷。事實上,像王寶強這樣從跑龍套開始,最終贏得觀眾認可的演員并非個別。
永不言敗是一種人生態度,急流勇退也是一種人生態度,畢竟歲月不饒人。黃仁祥今年已經52歲,白天要外出打工維持基本的生計,晚上拖著疲憊的身體再回家復習備戰藝考也不現實。就連他本人也承認“有時心有余而力不足”。還有,和大多數考生靠前密集的培訓比起來,黃仁祥的劣勢不僅在體力上,也在藝術訓練上。黃仁祥在家中看光碟、看電視劇,固然可以悟出一點道道來,顯然難以與那些受過系統訓練的年輕人同臺競技。
再一點,農民黃仁祥似乎也談不上有什么特別的“藝術天賦”。據他介紹,去年春天在北京電影制片廠門口守了一個月,好不容易才在一個古裝戲里客串了一把。時隔一年,面對記者的提問,黃仁祥“把頭埋在膝蓋里想了半天”,愣是不記得去年演了什么。
行文至此,跟黃仁祥的話算是說完了。最后,想跟某些媒體人啰嗦幾句。黃仁祥連續九年跟藝考死磕,媒體有沒有責任?筆者請教了一下“度娘”,從2012年開始,吉林農民黃仁祥參加藝考的新聞,連續五年見諸媒體,這和很多媒體連續多年關注“中國第一高齡考生汪俠”15次參加高考幾乎如出一轍。媒體不惜版面的大肆宣傳,對一個80多歲的高考老人、50多歲的藝考農民來說,算不算一種綁架?抑或是某種暗示?
新聞輿論要講導向。連篇累牘宣傳80多歲的高考老人、50多歲的藝考農民,這個導向有沒有偏離時代的主旋律?究竟是讓大家都去效仿老人呢,還是把老人當猴子來耍呢?
文/張衛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