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軍叢林靴

標準解放鞋

99式作訓鞋(低腰款)

99式作訓鞋(高腰款)

一戰德軍軍靴

日本古怪軍靴

美軍沙漠靴

二戰德軍沙漠軍靴

南北戰爭軍靴
中國古代
大多是厚硬布制物
我國周代就有皮質軍鞋了,但幾千年來作為紡織大國,士兵腳上穿的鞋子通常都是厚硬的布制物。北方游牧民族有較為豐富的牲畜皮源,他們的騎兵皮質鞋子較多。滿族入主中原后,八旗兵和綠營兵配的也是布鞋。
洋務運動
首次穿上西式軍靴
到了19世紀中后期,清政府籌辦洋務運動組建新軍,各方面向歐洲學習,這才配發了黃褐色皮質的低腰軍靴。這也是中國軍人首次穿上西式軍靴。
民國
川軍穿草鞋冬季抗戰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士兵待遇很低,而且也沒有對軍人的鞋子做出系統規定。一般來說,中上級軍官穿皮靴和皮鞋,而廣大士兵一般只能穿布鞋甚至草鞋。比如川軍出川抗戰時,很多士兵直接赤腳穿著草鞋進入冬季的北方,既讓人敬佩又讓人心酸。蔣介石在上世紀30年代組建了幾個德械師,裝備精良,配發了德式的皮質長筒軍靴,但僅限于少數部隊。至于說膠鞋,當時中國橡膠工業剛剛起步,多被地方軍閥控制,更不可能普遍裝備了。
抗戰勝利后
大頭皮鞋成
國民黨軍隊常見配置
二戰爆發后,國民黨得到英美援助,獲得大量西式軍用皮靴。比如最精銳的駐印軍,就配有英國制造的皮底低腰黑色野戰軍靴、膠底黑色“伽拉靴”和英式棕色膠底布鞋;軍官不僅配備英式黑色軍靴,還配發美式黃褐色152毫米翻毛軍靴和馬靴。后來,一些作戰部隊相繼配發美軍M43和M42作戰靴。抗戰勝利后國軍繼續獲得援助,又繳獲大量日械。這一階段的國民黨軍隊,“大頭皮鞋”成了常見配置。
我軍軍鞋
朝鮮戰場
“解放鞋”大戰“美式皮靴”
1950年1月4日,全國絕大部分地區解放。解放軍后勤總部推出了50式軍服,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套軍服。其中士兵的鞋子,每人每年布鞋6雙、棉鞋2雙、膠鞋2雙。其中的布鞋就是所謂的“老頭鞋”,而“膠鞋”則是綠色帆布鞋面、黑色鞋底。由于這種鞋在解放戰爭中大量裝備,因此被人們稱為“解放鞋”。這個名稱后來一直叫了半個多世紀。有趣的是,“解放鞋”這個名稱并不見于總后的官方文件,官方的稱謂始終是“布面膠鞋”。
由于我國大力發展橡膠產業,解放鞋迅速淘汰了布鞋成為我軍主要裝備。在上世紀50年代的朝鮮戰場上,志愿軍穿著解放鞋,與美韓軍隊展開激戰。相對于美韓軍的美式軍靴,解放鞋對腳的保護要弱不少,但它卻輕便,利于步行行軍和翻山越嶺。在朝鮮的山區,雨雪路滑,道路截斷。被迫離開機械化車輛的美韓軍人發現,笨重的美式皮靴爬山非常容易疲勞,而穿著解放鞋的志愿軍則健步如飛,神出鬼沒地大膽穿插。志愿軍將戰線從鴨綠江推到三八線,解放鞋功不可沒。
解放鞋除了作為軍隊的基本裝備,也是運動員的主力用鞋。許多老百姓也很青睞解放鞋。到上世紀80年代,中國年產膠鞋數億雙,居世界第一位。據稱近一半的農民穿解放鞋,而城市體力勞動者的穿著率也高達百分之九十。還有不少解放鞋出口到東南亞和第三世界國家。
新型作訓鞋
關鍵技術上獲突破
解放鞋優勢突出,缺點也很明顯。一是采用純棉材料制作的鞋面、鞋里,不如皮鞋結實,容易穿破,對腳的保護差。二是不透氣,容易汗腳,甚至感染腳氣。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解放軍征戰濕熱的叢林,解放鞋透水性差、對腳部防護差的缺點顯露無遺。不少解放鞋的鞋底被越軍的竹扦子刺穿,導致戰士傷亡。同時,我軍從徒步走向機械化,解放鞋“輕便行軍”的優勢也漸漸變弱。
因此,我軍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研制新的軍鞋,1997年更是成立了新型作戰訓練鞋課題組,推出了97式作戰靴。97式作戰靴的鞋幫為牛皮和迷彩帆布結合,鞋底為橡膠大底,既保持了膠底的彈性,又增強了對腳部的保護和透氣性,只是輕便方面不如解放鞋。97式在2001年開始裝備,但并未普及全軍,大部分戰士依然穿著解放鞋訓練。
此后,總后又推出了99式作訓鞋。它包含了6項國家專利和1項軍隊科技進步成果一等獎,在10個關鍵技術上取得了突破。比如,它使用了新型化學纖維材料,增強了耐磨性;鞋里、鞋面等織物中加入抗菌劑,有排汗功能;采用了短纖維增強型發泡橡膠新材料,減輕了重量;防滑底紋結實耐用,適合部隊高強度作戰訓練。作為解放鞋的換代產品,它保持了輕便優勢的同時,加厚的鞋底比解放鞋抓地力強,軟底的尖頭又利于攀巖,據稱在潮濕的水磨石地面急走急停也不會打滑。而橡膠臭味也比解放鞋改善許多。
因此,99式作訓鞋在2004年正式開始取代解放鞋成為標配作訓鞋,解放鞋只保留在武警部隊中。隨著2015年武警新式作訓鞋開始下發,功勛卓著的解放鞋也將成為歷史。
西方軍靴變遷
德軍堅持穿長筒靴
日軍軍靴很古怪
在西方,自古羅馬時期便開始采用動物皮毛制作軍鞋,但兩千年來軍鞋大都粗制濫造。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美國軍人穿的軍靴外觀丑陋而且做工粗糙,連將軍腳下也如此。
相比之下,嚴謹的德國人在這方面要強得多。“鐵血宰相”俾斯麥曾說過:“軍靴的樣子和行軍時的腳步聲,是軍隊的有力武器。”在他的指導下,德軍非常注重軍鞋,早在1866年的普魯士時期就誕生了第一批制式軍靴,為牛皮制褐色長筒靴。這段時期內,其他的歐洲強國如俄軍、法軍、英軍等也都以長筒靴作為標準軍靴。大批士兵穿著軍靴咔嚓咔嚓齊步走的模樣,確實是威風凜凜。
到了一戰時期,協約國軍隊將長筒軍靴換成了低腰軍靴,并配上綁腿。而德軍依然堅持穿長筒軍靴。這兩種靴子各有優劣:長筒軍靴笨重,但對腳的保護更好,還能較為有效預防“戰壕足”(因為長期站立于陰冷潮濕的戰壕內引發的腿腳紅腫、水皰乃至壞疽)。
二戰中,各國軍靴繼續變遷。德軍保留了軍官的馬褲、馬靴,也保留了士兵的黑色長筒軍靴。在炎熱地帶的德軍配發了特制的沙漠靴,靴腰由透氣的灰色或沙黃帆布制成,靴面和靴底為牛皮質地;而在蘇聯嚴寒氣候中作戰的德軍則配發了兩種防寒靴。美軍主要配發的是M42型軍靴和帶皮質護腿的M43型高腰作戰靴,這兩款軍靴也出現在二戰后期的國民黨軍隊精銳部隊中。
日軍在東南亞作戰時,曾配發過一種古怪的軍靴。這款軍靴為帆布鞋底,大腳趾和其他腳趾是分開的。據說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在潮濕地面行軍時可以避免士兵滑倒。
美軍新型軍靴
越南戰場
熱帶靴藏鋼片
二戰后,美軍在世界各地作戰,其軍鞋的研究也在不斷進行。例如在越南戰場上,傳統的全牛皮作戰靴讓美國大兵吃盡了苦頭:又笨重,透氣性又差,還容易滑倒。于是美軍研制了熱帶靴,用防潮尼龍和皮革制成,帶有兩個透氣孔,靴底的條紋設計較易清除沾上的泥土,還在鞋底中裝有一片鋼板,以防靴子被竹扦子扎穿。
海灣戰爭
沙漠靴裝拉鏈
海灣戰爭中,這款熱帶靴又不合時宜了:偽裝性不好,散熱性也差。于是美軍又設計了一款沙漠靴。靴面由防潮皮革與編織尼龍制成,透氣孔被取消,靴面裝有拉鏈,防止沙子進入。在靴底設計上取消了防刺鋼片(畢竟沙漠中埋竹扦子沒啥威懾力),加進了蜂窩狀的鋁質保護層,以減輕地雷的傷害。靴底的橡膠較軟,防止沙中的碎石硌腳。此外,鑲拼鞋帶孔面和帶涂層的黃銅,可以讓士兵在10秒鐘內穿脫靴子。
各種高科技軍靴各有分工
除了以上這兩款,美軍還研制了各種高科技軍靴。例如寒帶地區專用的陸軍制式軍靴——保溫靴,分黑色和白色兩種,能在不同程度的嚴寒中保護士兵的雙腳。而在濕冷環境中則可以穿上防寒靴,為全皮全襯式,襯里不但防水防潮而且透氣性良好,靴底采用防滑式設計,以利于在冰雪上行走。
山地部隊裝備山地滑雪靴,由防水皮革制成,帶有皮內襯和可抽出的絕緣鞋墊,在其橡膠鞋底上有可捆綁滑雪板的地方。在執行掃雷任務時還有專門的排雷靴,采用氣墊結構,靠減少人體對地面的壓強,從而避免觸發地雷引信,保護排雷手安全。
軍鞋故事
軍靴引發的
大血戰
1863年,美國南北戰爭激戰正酣,雙方軍人都為靴子的磨損而苦惱。南軍將軍佩蒂格魯率領所部,忽然冒險直撲向葛底斯堡。他的目的正是為了搶奪葛底斯堡城中的大量靴子,以便讓足底起血泡的部下獲得補給。然而,他的部隊在葛底斯堡卻遭遇到北軍的騎兵部隊。
隨著雙方不斷投入兵力增援,在葛底斯堡爆發了南北戰爭中最慘烈的血戰。雙方先后參戰兵力達到了16萬人,總傷亡達5萬多人。
“愛國”美軍
不要中國造
隨著中國制造業的發展,連美國軍品都出現了不少“中國制造”,但這讓部分“愛國”美軍頗為郁悶。
美軍軍士長阿達奇被派駐到阿富汗前,部隊發給他一雙靴子,阿達奇拿到手一看大驚,因為靴子寫著“中國制造”。阿達奇質問管理員靴子為什么不是美國造,管理員回答,中國制造的靴子比美國制造的便宜。阿達奇強烈要求換一雙美國制造的靴子,并說他覺得穿著中國制造的靴子參戰心里難受。
成功換“國產”后,阿達奇終于滿意了。可誰知抵達阿富汗后,部隊又發給他一雙中國制造的靴子。為此阿達奇再度“暴走”,發了一連串郵件向上級抱怨。最后,提供這兩批靴子的南卡羅來納州的“愛國者公司”總裁不得不表示,愿意免費為阿達奇更換美國制造的靴子。但總裁仍然認為,中國制造的靴子不但價格便宜而且更輕便,有利于美軍作戰。楊益
今年,我軍武警部隊配發新式小跑鞋,標志著陪伴我軍半個世紀的“解放鞋”即將退役。不少軍迷對此表示深切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