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年度GDP增速正式迎來了“6時代”。昨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消息稱,經過核算,去年國內生產總值為676708億元,同比增長6.9%,比上年回落0.4個百分點。這是我國全年GDP增速25年來首次跌破7%大關。在國內經濟轉型升級正處于“爬坡過坎”關鍵階段時,這一數據并未太出乎業內預料,所謂溫和換擋,也證明了結構調整已經初步開始顯現效果了。
告別高速增長
去年全國“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為我國GDP增速定下了7%左右的預期目標,一改此前堅定的“保7”態度,奠定了去年經濟增長的主基調。隨后,習近平主席、李克強總理都曾對外強調“7%左右”的概念。數據顯示,去年我國一二季度GDP同比增長均為7%,但到了三季度增速就下滑至了6.9%,四季度增長進一步跌至6.8%。可見,GDP增速在7%左右,而非一定要高于7%確實成為了我國經濟新常態。
“在當前世界經濟持續復蘇乏力、經濟形勢錯綜復雜、國際貿易下降、金融風險增加等情況下,6.9%是一個不低的速度,符合中國現階段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約束、有關戰略目標客觀需求的表現。”國家統計局局長王保安直言。
為改革預留空間
在眾多改革之中,“供給側改革”是近期備受矚目的新名詞,而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前副院長、資本市場與投資融資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等多位專家看來,以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為目標的供給側改革,就是為了幫助我國解決落后產能過剩、提升高端制造能力、發展新興產業、扶持創新型企業、提高行業集中度、提高企業管理效率和盈利能力,但這些改革推進的同時就勢必會對GDP增速產生不小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全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0.5%,比上年提高2.4個百分點,高于第二產業10個百分點,這是多年來服務業首次達到占比一半以上的水平。
新業態入場可期
去年底,習近平在就“十三五”規劃建議做說明時指出,2016-2020年GDP年均增長底線是6.5%以上。我國從經濟目標的角度為全面改革和經濟發展提升質量騰出空間的態度依然堅決。“在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當中,有些行業可能還會延續下行狀態。”王保安預測。業內表示,宏觀調控仍然是改革推進的重要保證,繼續寬松的貨幣政策,甚至繼續降息降準,以及積極的財政政策,也依舊是宏觀調控的重要抓手。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另一方面,新興產業、新型業態、新的商業模式蓬勃發展也提供了更多積極期待。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表示,比如電子商務占社會零售總額的比例逐年攀升,全面與傳統行業對接的“互聯網+”無形中也在創業創新等領域拔高了經濟發展的起點。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