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教授何毓琦在《國家科學評論》刊發了一封面向中國學者的倡議書(A modest proposal for a new beginning: a Hippocratic Oath for S&T workers)。在倡議書中,何毓琦建議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率先就中國學者學術不端的問題發起一個公開的“全國學者簽名系統”,并敦促所有學者簽署聲明。
何毓琦在倡議書中認為,這一簽名系統可以按學科或機構劃分,并由相關機構在網上公示,接受廣大群眾監督。“這個建議的優點在于成本低,可能會帶來實效甚至開創先河,并在世界范圍內產生影響。同時,也有一些實驗證據表明,這個辦法興許管用。”
他還列舉了“全國學者簽名系統”的種種好處:如對簽署人從事不端行為的念頭起到威懾作用,其他沒簽名的學者會感到有壓力;任何不端行為完全由簽署人負責,使相關機構免受指責和丑聞的影響,從而避免不端行為被掩蓋;實施成本相對較低;向世界表明中國制止學術不端行為的決心并樹立榜樣。
澎湃新聞就何毓琦的這個“全國學者簽名系統”倡議詢問了幾位國內學者、研究生的看法。某高校材料科學系博士曉明(化名)告訴澎湃新聞,簽名系統的出發點是好的,他也愿意簽署和響應,但他認為簽名系統的效果或許不會如倡議者期望得那么理想。
“對于科研數據的真實性、原創性,這更多是要靠學者自身的約束力和對學術的純粹熱愛得以保證。一紙聲明或系統認證捆綁不了人的。愿意遵守的,不用簽也可以。急功近利的簽了也沒用。”曉明說,“而且青年研究員剛入行的那段時間需要申請項目、出成果、評職稱,等有了一定成果積累后研究的強度會減弱,那時就沒那么急功近利了。”何毓琦
另一外高校生理系碩士也表示:“感覺(簽名系統)沒什么必要吧。學術不端在學術圈屬于‘殺人大罪’。好的學校基本天天強調,(學者)如果真想搞學術,不可能瞎弄的。”
高校青年教師尹天(化名)甚至向澎湃新聞直言這種簽名式“表態”沒有意義。“社會不犯錯,不是由于一群嚴于律己的人,而是因為有合理的監督。現在所有的學術不端實際上是管理的問題。這個學術利益的蛋糕不好好分,不合理分,不由最客觀最專業的人和方式來分,我們簽個名就能保證學術純凈了?”
(文中引用的倡議書部分譯文由微信公號“知識分子”授權使用)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