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記錄表明,距今約2.6億年的中-晚二疊世之交發生了一次生命大滅絕事件,造成了大量珊瑚、腕足、雙殼類等動物的消失。中國已故著名古生物學家金玉玕院士首次提出這一生命滅絕事件的全球意義,并在廣西來賓地區建立了該時期全球對比標準剖面(又稱“金釘子”剖面)。
在過去20年里,科學家們對世界各地這一滅絕事件的原因和機制展開深入研究,認為其機制主要包括海平面的大幅度下降、長期的寒冷氣候、峨眉山火山的大爆發等。但科學界對此一直存在爭議。這次生命大滅絕的機制探討亟待新的手段和思路。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殼幔物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沈延安教授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多硫同位素分析方法研究中-晚二疊世之交生命滅絕機制,取得了新的認識。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地球科學權威期刊《地質學》上。
據論文第一作者博士生張桂潔介紹,他們首先對廣西來賓地區蓬萊灘“金釘子”剖面以及鐵橋剖面樣品中黃鐵礦的多硫同位素組成進行了測定,發現在生命大滅絕期間多硫同位素的組成與現代海洋沉積物中的黃鐵礦有很大的不同。研究認為,異常的多硫同位素組成指示了海洋中硫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間歇性富含有毒氣體硫化氫的海水的上涌,是這一生物地球化學體系轉變的主導因素。尤為重要的是,異常的多硫同位素組成與生命大滅絕事件在時間上是一致的。因此,他們提出富含硫化氫海水的上涌是導致這次生命大滅絕的重要因素。
據介紹,為檢驗這一新機制的全球性意義,科研人員對美國德克薩斯州特拉華盆地同一時代的樣品進行了相同的分析,結果發現硫同位素異常和生命大滅絕同樣存在時間上的一致性,因此富含硫化氫海水的上涌在這次生命大滅絕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可能具有全球意義。
“研究生命滅絕過程中的環境因素不僅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而且能夠為未來人類活動與全球氣候變化的相互影響提供重要啟示。”沈延安教授說。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