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后,臺灣地區將步入高齡社會;10年后,超高齡社會就在眼前……
看著屏幕上一張臺灣地區人口結構圖(1960—2060)隨著年份不斷滾動——金字塔變紡錘,再變成倒金字塔——近日拜訪臺灣地區家庭研究機構的上海學者們,眼底卻是自己的未來:
2014年末,中國大陸65歲以上高齡人口比重達10.1%,臺灣地區的數字是12%,上海則是18.8%。到2050年,大陸高齡人口占比預計將超過1/4,而在臺灣地區,這一幕早20年就會來臨。
近日,上海市婦聯組織的專家團先后參訪多個臺灣地區家庭研究機構,兩岸學者展開了兩場家庭社會學研討會,分享各自應對老齡化、少子化問題的思考。
這也是為期一周的“第五屆滬臺婦女文化周”的重頭戲。
龍年生子:文化規范的“任性”
到了2060年,臺灣地區高齡人口將達到40.6%,人口撫養比率達到96.9%。 楊一 澎湃資料圖
“總體上看,臺灣地區和大陸人口結構正在變得越來越像。不過大陸還有廣大的鄉村人口,變化相對慢一些。”臺灣地區著名家庭社會學研究學者伊慶春說道。
伊慶春隨后展示的一張圖表,足以體現臺灣地區老齡化速度的觸目驚心。
據臺灣地區統計部門預計,從2015年到2060年,臺灣地區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將會“大跳水”,從75%跌至近50%,這一趨勢與韓國類似,最終與日本“并駕齊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65歲以上高齡人口超過14%為高齡社會,超過20%為超高齡社會。臺灣地區統計部門去年公布的“人口推計(2014年至2061年)”顯示,2018年,臺灣地區高齡人口比重將達到14.6%,進入高齡社會,2025年則會成為超高齡社會。
到了2060年,臺灣地區高齡人口將達到40.6%,人口撫養比率達到96.9%,每1.3個青壯人口就要照顧1個65歲以上的老人。
在老齡化問題的背后,晚婚不婚帶來的少子化是一大癥結。
據臺灣地區內政部門統計,從2000年到2014年,臺灣地區初婚年齡逐年遞增,男性從29.2歲上升至31.8歲,女性從25.7歲上升至29.6歲。
2010年,臺灣地區總生育率從10年前的1.68跌至最低點0.895,遠低于2.1的人口替代率,在全球排名倒數。
有趣的是,臺灣地區生育率隨后兩年迎來反彈。伊慶春從中特別關注到,“文化規范有一定的‘任性’。”她解釋道,2012年是華人社會傳統的龍年,歷來都是生育率相對較高的年份。以至于到了蛇年,政府都不遺余力宣傳“小龍年”,期望生育率保持在較高水平,但不盡如人意。
上海市婦聯研究室主任李蘇華在研討會上介紹,上海戶籍人口生育率自1993年以來一直保持負增長態勢,同樣只有2012年“龍年寶寶”大增,出生人數多于死亡人數,最近10年平均總和生育率只有0.86,甚至低于臺灣地區。
截至去年末,上海65歲以上高齡人口達270.06萬,占總人口的18.8%,早已步入高齡社會。
為什么不愛生?風險太大
臺灣地區“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多年來與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合作,對港臺民眾婚育價值觀進行跟蹤調查。2010年的社會意向、社會指標調查結果顯示,有57.4%的受訪者接受婚后不育,54.25%受訪者接受同居,而對待未婚生子方面最為保守,僅20.2%的受訪者支持。
在研討會上,臺灣地區學者楊文山嘗試應用風險理論,來解釋當今臺灣地區低生育率的問題。
他指出,近年來臺灣地區相關生育率研究表明,生育率下降是社會邁向現代化過程、結構轉變的調試結果;女性受高等教育比例越高,勞動參與率越高,都對生育率有顯著負面影響。影響生育決策的重要原因就在已婚民眾對未來風險的判斷,風險認知越高,越傾向少生或不生。生育率下降是社會邁向現代化過程、結構轉變的調試結果。 視覺中國 資料圖
其中包括:內在親職風險,即對母親外出工作與孩子穩定關系之間關聯性的判斷;外在親職風險,即對社會公平和安全程度的感知;還有性別角色的職業風險及男女親密關系風險。
與臺灣地區相比,大陸人口狀況未來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剛剛結束的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宣布實施“全面兩孩”政策,政策還未落地,但觀照此前“單獨兩孩”政策“遇冷”,新政效果雖值得期待,但或許會面臨一定的壓力。
去年10月,上海市婦聯研究室在調研中發現,上海符合“單獨兩孩”政策的家庭申請率僅4. 59%,95%不想生、不愿生、不敢生,主要原因也是經濟壓力、撫養壓力和女性職業發展壓力。對此,上海市婦聯當時就曾建議出臺積極鼓勵和支持符合政策的家庭生育兩孩的政策,盡早放開全面生育兩孩。
李蘇華介紹,目前上海市婦聯還在探索開展上海市法規政策性別平等咨詢評估工作,推動人大、政府部門以性別視角、家庭視角自我審視法規政策,推出自檢清單,同時籌建第三方咨詢評估機構。
生育補助:發錢不如完善托育事實上,幼兒托育也是上海媽媽們面臨的難題,上海還出現了“不得已的全職媽媽”。 視覺中國 資料圖
臺灣地區政界早已意識到,人口結構失衡將帶來經濟衰退和未來生活水平下降的惡果,由此實施了一系列促進生育政策,但現實同樣嚴峻。
對華人家庭而言,子女撫育向來是個不小的經濟負擔,這在臺灣地區尤為突出。一項國際統計顯示,平均每個臺灣地區家庭高達66.8%的花費都花在了孩子身上,遠超其他國家或地區。
據媒體報道,臺灣地區鼓勵生育政策采取的最直接方法是發放生育津貼。自2012年起,臺灣地區針對父母有一方在家照顧2歲以下嬰幼兒的家庭,每月補助孩子2500-5000新臺幣不等;對于單親家庭、隔代教養家庭,每月發放17880新臺幣的“特殊境遇”津貼,直到小孩長到18歲。臺北還推出“助你好孕”專案,為年輕夫婦提供多項福利,比如免費體檢,幫助每對夫妻安心生下健康寶寶;小學、公立幼稚園開設“課后照顧班”,負責在課后照顧孩童等。
不過,有臺灣地區學者研究分析1998年至2010年臺灣地區各縣市政府發放生育津貼和育齡婦女總生育率之間的關聯性發現,兩者之間雖為正相關,但實際效果并不大。
據楊文山介紹,一項針對臺北不同生育補助政策方案的民眾接受度調查顯示,受訪者對育兒津貼和生育獎勵接受度最低,對雇主托育的接受度最高,其次是免幼兒學費、課后照顧及體檢等。
事實上,幼兒托育也是上海媽媽們面臨的難題,上海還出現了“不得已的全職媽媽”。
李蘇華介紹,2014年上海市黃浦區婦聯開展的《0-3歲嬰幼兒看護與教養狀況及其公共政策研究》發現,受訪家庭中0-3歲兒童家庭看護比例高達99.9%,其中,90%是父母或祖輩看護,9%是保姆或親戚看護。近四成受訪者希望2歲幼兒能夠入托。
對此,上海市婦聯也已嘗試承接政府項目,如今年與團市委一起舉辦了260個公益性暑托班。
李蘇華認為,改革開放至今,大陸家庭照顧支持系統經歷了從單位社會到市場社會再到社區社會這三個階段,只有政府、市場、社會、社區、家庭資源多方整合、合作,才能支持家庭發揮好照顧功能。
大陸“三代同堂”多了起來近年來大陸家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出現了“去核心化”的特點,傳統家庭模式開始回歸。 楊一 澎湃資料圖
“由于經濟高速發展,社會公共服務領域內的改革尚未完成,家庭承擔相應的經濟、養老、教育等壓力不斷增加和擴大,高風險環境下,家庭能力需要進一步強化。”
上海社科院性別與發展中心主任包蕾萍在研討會上指出,近年來大陸家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出現了“去核心化”的特點,傳統家庭模式開始回歸。
包蕾萍稱,大陸核心家庭比例從2000年的68.30%,下降到2010年的60.89%,其中,標準核心家庭(夫妻兩人及其未婚孩子)比重大幅下降,由夫婦二人組成的核心家庭比重大幅提高。
與之相對的是,以隔代教養型家庭為主的主干家庭(父母和已婚子女及其未婚子女所組成的家庭),數量顯著增長。2010年主干家庭總數為9240萬戶,比2000年增加了2.5%,占全部家庭戶的比例從21%提高到23%。“未來,主干家庭數量和比重還將出現更為顯著的增長。”包蕾萍說。
伊慶春在介紹過去50年臺灣地區家庭變遷時也指出,1990年代以來,雖然總體上核心家庭比例大于復式家庭(包括主干家庭和大家庭),臺灣地區父母與成年已婚子女同住比例不斷降低,但截至2006年數據顯示,臺灣地區仍有47.4%的成年子女與父母同住,幾乎一半人口有三代同堂經驗。其中子代奉養親代比例高于接受親代財務協助,兒子奉養比例大于女兒。
李蘇華介紹,與臺灣地區不同,90%上海家庭選擇家庭養老,主要承擔者是女兒或兒媳,是年輕的老人照顧年老的老人。因此上海市婦聯開展《居家養老社會化與女性發展》調研,研究的就是怎樣為女兒、兒媳提供喘息服務、心理疏導等。
另一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上海商業性養老機構收費偏高,在家庭資源不夠充足的情況下,上海家庭更愿意支付撫育費用,不愿意支付贍養費用。
對此,上海市婦聯從前年開始接受政府委托,實施“示范性家政服務站”項目,希望能為家庭提供質優價平的家政服務員。
家庭教育貫穿“全生命周期”臺灣地區教育部門專門設置了家庭及高齡教育科。 楊深來 澎湃資料圖
面對未來高齡者增多的“灰色地球”,臺灣地區還在做著潛移默化的努力——通過全生命周期的家庭教育,構建“不分年齡世代、人人共享的家庭與社會”。
據臺灣師范大學家庭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林如萍介紹,早在2003年,臺當局就通過了“家庭教育法”,培養民眾重視家庭觀念、增進家庭生活知能,親職教育、性別教育、婚姻教育、倫理教育等都列入家庭教育范圍。
她表示,臺灣地區教育部門專門設置了家庭及高齡教育科。臺灣師范大學家庭研究與發展中心不僅負責研究、發展和推廣家庭教育,還受臺灣地區教育部門委托辦理“家庭教育輔導團”,對地方和社區家庭教育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指導,并開展相關教材和數字化產品的研發。
其中,針對中老年特別是空巢期群體,重點是夫妻關系的活化和對晚年生活的預備。該中心出版了多本《“樂齡,向前行”——老人家庭生活教育手冊》。此外,該中心還加強了對年輕世代的祖孫關系教育推廣。
林如萍研究發現,臺灣地區13%年輕世代與祖父母不親近,67.7%的年輕世代與祖父母不同住,即使三代同堂中仍有4.5%的孫子與祖父母無互動。
“祖父母是年輕世代認識老化、悅納老人的第一個‘老師’,祖孫互動越多,年輕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林如萍說。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