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堡被刷上迷彩。
70多年前的南京保衛戰,孝陵衛一帶的“西山陣地”是中國軍隊慘烈搏殺的地方,至今還留有多座碉堡等戰斗遺跡。
近日,有文物志愿者發現,其中一座碉堡被南京孝陵衛中心小學用油漆刷成了嶄新的迷彩色。這座碉堡分為上下兩層,造型在南京獨一無二。南京市文廣新局表示,如果確認迷彩碉堡在文物保護單位的范圍之內,將對涂油漆者追究責任。揚子晚報記者調查發現,南京現存民國碉堡約百座,但目前還沒有全部得到妥善的保護與管理。
實習生 盛婷婷
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可 文/攝
現場探訪
民國碉堡怎么穿上“迷彩服”?
昨天,揚子晚報記者來到現場,發現這座碉堡整體呈圓柱狀,直徑約為4米。碉堡的東南、正南、西南方向各有1個射擊孔,其中2個射擊孔防雨檐有部分缺損。
這座碉堡的獨特之處在于,圓柱體上方還有一個類似“觀測部”的長方體結構,使整座碉堡呈現上下兩層。“在南京其他的民國碉堡中,還沒有發現有類似造型的。”抗戰史學者、江蘇省行政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丁進說。
丁進多年來研究、調查南京民國碉堡遺存,他在2012年后曾經多次巡查走訪這座碉堡,此前一直保留著混凝土本色,盡顯戰火洗禮后的滄桑,但這次回訪時“發現出問題了”。
現在,從外觀上很難看出這座碉堡是新建的還是民國遺存。因為建筑周身被刷上黃綠等相間的“迷彩色”。揚子晚報記者在現場看到,被刷漆的碉堡遠看像套上一層迷彩色的帆布,而細看才能確認是被刷上漆了的。而在碉堡周圍還散落著很多空油漆罐。
民國碉堡被刷成迷彩色一事,也被很多南京市民關注。西祠南京城市記憶版塊,網友“子也瘋狂”也分享了迷彩碉堡的照片——“這樣的碉堡,我也是醉了!”跟帖的網友均一致認為,這樣改變碉堡外觀的做法不妥。
回到1937
中國軍隊在此血戰,日寇稱“佩服”
丁進介紹,“迷彩碉堡”所在的位置,民國時叫“西山”。在1937年南京保衛戰中,“西山陣地”是南京復廓陣地(外廓內側的第二層)的重要一環,中國守軍曾在此與侵華日軍血戰。
據介紹,西山陣地的中國守軍,應為教導總隊步兵第一團,團長是秦士銓。時為教導總隊副總隊長兼任第一旅旅長的周振強在《教導總隊在南京保衛戰中》回憶:1937年12月10日拂曉,敵人占領老虎洞陣地后,即開始集中兵力向紫金山第二峰、孝陵衛之西山主陣地攻擊。10日至11日晚上,在第二峰和西山同敵人反復爭奪。12月10日,日軍在狂轟濫炸以后,由坦克引導步兵向前沖擊,教導總隊步兵第一團、第三團的戰車防御炮勇猛還擊,一連擊毀日軍坦克2輛,敵人不敢繼續前進。步兵第一團戰車防御炮連連長王峻和全連戰士在12月10日這一天的戰斗中,全部陣亡殉國。
12月11日至12日兩天,圍繞西山主陣地和紫金山第二峰,中日雙方展開激烈爭奪。時任教導總隊第二旅第三團團長李西開在回憶中特別指出:“南京全線復廓陣地之戰事極為猛烈,尤以紫金山第二峰、陵園新村至西山一帶的主陣地戰斗為最。”戰斗到了12月12日下午6時,步兵第一團的西山陣地被日軍攻占,第一團撤守衛崗,退往城墻。
對于中國守軍在西山陣地的英勇頑強,日軍士兵也留有記錄。日軍第十六師團師團長中島今朝吾12月11日的日記記載,中國軍隊“幾乎整夜不停地連續進行了四次反擊”。步兵第二十聯隊第十中隊老兵牧原信夫12月11日的日記:“敵人(指中國軍隊)受到如此強大的炮擊還仍然頑強地抵抗到最后,實在令人佩服。”
各方說法
“粉刷匠”學校:
環境臟亂進行出新
“粉刷匠”到底是誰?揚子晚報記者注意到,在碉堡所在的山坡之下,是孝陵衛中心小學的校區。校內操場邊上一座高臺建筑,也被油漆刷成了迷彩色,而且其顏色成分與碉堡外表的完全一致。
昨天下午,記者致電孝陵衛中心小學。工作人員表示,將碉堡刷成迷彩色確實是學校所為。這位工作人員解釋,此前這座碉堡被周邊居民占用,“把這座碉堡當做房子,碉堡上有的地方被貼了瓷磚,而且周圍雜物眾多,環境臟亂差。為了進行環境出新,學校在周圍補種了綠植,將碉堡上的瓷磚揭掉,在坑洼處補了水泥,又刷上了迷彩色。”當被問及“刷成迷彩色是否向文物部門提交申請”時,這位工作人員的回答是:“刷成迷彩色也是表現軍事建筑的特點,這樣做是一種保護。”
文保專家觀點: 校方可能被追責
揚子晚報記者了解到,2012年南京市公布了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民國碉堡群”名列其中。南京市文廣新局相關人士介紹,名錄中的“碉堡群”指的是鼓樓區八字山、玄武區紫金山、雨花臺區雨花臺、江寧區湯山的現存碉堡。
該人士告訴記者,上述四處,每處又由若干點組成。“我們將對市民反映的情況進行核查,如果確認迷彩碉堡在文物保護單位的范圍之內,將對涂油漆者追究責任。”
南京市文廣新局一位文保專家介紹,所有文物保護單位只有在報文物部門批準后,“才能對文物進行修繕等。這種在文物外立面涂漆,直接改變文物外觀風貌,文物部門始終慎之又慎,基本不會予以同意。”
記者調查
南京民國碉堡保護“兩重天”
丁進介紹,在南京保衛戰打響之前,南京近郊、遠郊建成國防工事533個,在當時是全國之最。而他調查統計,截至2015年底,南京現存的抗戰碉堡約100個,數量上在國內仍然排第一。
這些碉堡有的保護情況比較好,例如中山陵園管理局管轄范圍內的49個碉堡。管理局文物處負責人介紹,對于碉堡有日常的巡查和保潔,對游客量較大的區域的碉堡,如明孝陵、梅花山區域的碉堡,對其瞭望口、射擊孔等入口,加裝了保護罩,既便于游人參觀,又防止游客從入口進入或亂扔垃圾。同時,還增加了文保標志碑和文物景點說明文字,讓游客了解文物、愛護文物。此外,紫金山上的T80科技文化國際社區(原民國中央政治學校分校)在2014年開發以后,園區內一處抗戰碉堡經過環境整治并設立景點說明牌標示,成為嚴格保護以及合理開發的范例。
也有一些碉堡還沒有得到妥善管理,丁進告訴記者,此前他和其他文物保護志愿者對當時南京保衛戰外廓、復廓陣地進行尋訪。“比如在滬寧高速兩側,居民就告訴我們,周圍原來有不少碉堡,但在我們來不久前被拆掉了。”
“只有認定公布為文保單位的,才能得到文物法的保護。”南京市文廣新局文物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南京并不是所有的碉堡都屬于文物保護單位,一方面文物部門會進行文物調查,將有文物價值的列入,另一方面,也歡迎、鼓勵民間人士按照程序發起文物認定,向所在區的區文化局提交文物申請認定書。”2015年底,紫金山上一處留有南京保衛戰中交火彈痕的民國蓄水池,就被公布為玄武區不可移動文物。這座蓄水池正是由民間人士發現,并發起文物認定的。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