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需求: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由需求拉動,此前的宏觀調控手段也多集中于需求端,即以大家熟知的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拉動經濟增長。不管是降息、降準還是城市軌道交通等重大工程投資,都屬于需求端調整路徑。
如今,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新常態對經濟發展的結構、動力和機制提出新要求。2014年前10個月,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15.9%;而今年前10個月,這一指標降至10.2%,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呈現持續下滑的態勢。出口方面,海關總署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1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2.16萬億元,下降4.5%,其中出口下降3.7%,連續第5個月負增長。在拉動需求的“三駕馬車”中,唯有消費保持穩定增長,今年前10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6%;前三季度,最終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4%,比去年同期提高了9.3%。
可見,消費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越發突出。剛剛過去的“雙十一”“雙十二”全民購物狂歡節,也顯現出民眾強大的消費需求和強烈的消費意愿。要將潛在的消費意愿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消費支出,顯然離不開供給支撐。而且,在當前世界經濟走勢低迷的背景下,側重以需求端調整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運作空間已日趨縮小,收效有限。
與需求側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對應,供給側指勞動力、土地與自然資源、資本、制度和創新等生產要素供給和有效利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過去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由需求拉動,市場重點解決的是“有沒有”的問題;而現在,市場要重點解決的是“好不好”的問題?!罢l生產出的東西好,誰就能占領市場,激發出有效的需求。在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要實現供給和需求的對接和平衡?!睆埩⑷赫f。
“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是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中國經濟新趨向。需求政策效果的日漸乏力,迫使我國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加注重供給提升。
在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看來,消費在國民經濟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對供給側的要求越來越高。倒逼之下,供給側改革的效果直接關系到中國經濟轉型能否平穩落地?!拔覈枰m當擴張需求,但更需要理性的供給管理,通過創新來優化產業結構、調動消費需求?!辟Z康說。
2、看供給:
盡管我國是世界制造業大國,但仍面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困境和有效供給不足的尷尬場景。
不管是節假日大量游客去國外“血拼”,還是當下代購潮、海淘潮的盛行,都說明隨著消費結構的不斷升級,國內的供給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供給側乏力導致供需矛盾出現。
談到我國當前供給體系存在的問題,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認為,總體而言,我國的供給體系呈現出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同時存在著結構性的有效供給不足的情況。
“我國的供給體系具有外向型的特點,在外需減少的情況下,有些產業出現產能過剩,而且可能無法轉向內需。此外,過去國內的供給體系主要面向低收入群體,沒有及時跟上國內中等收入群體迅速擴大而帶來的消費結構變化,滿足多樣化、個性化消費的能力相對較差,致使有些消費流向國外?!痹跅顐ッ窨磥?,有些產業的產能已達峰值,即便擴大投資,需求也很難消化現有產能。
楊偉民認為,還有些產業已達到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峰值,加之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的過快提高,也削弱了其盈利能力。高成本,已成供給端的致命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認為,在增長階段轉換的大背景下,需求側的刺激政策主要是防止短期內增速下滑過快,而不可能通過刺激政策使過剩產能不再過剩。對產能過剩行業實行需求刺激政策,所刺激起來的很可能是短期內無經濟效益,長遠效益也難以確定的低效或無效投資。此外,我國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對外技術依賴度高達50%,將嚴重影響產業向中高端邁進。
正因為當前供給端存在著種種問題,才更需以此為著力點深入改革。供給側改革將目光鎖定在供給與生產端,通過解放生產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專家們普遍認為,供給側改革短期是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長期來看則是為解決供需矛盾,以結構性改革助推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建立“供需相匹配”的新經濟結構。
3、看落點:
財政部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國有企業營業總收入同比下降6.3%,利潤總額同比下降9.8%,國企已迫切需要通過供給側改革實現新的增長。
作為國企的重要組成部分,央企通過供給側調整提質增效已提上日程:12月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對持續虧損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采取資產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處置“僵尸企業”,到2017年末實現經營性虧損企業虧損額顯著下降;加快從非主業領域退出,嚴控產能過剩行業投資,促進國有資本更多地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點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
賈康表示,中國經濟應更注重中長期的供給側改革,取代短期以需求調控為主的發展模式;破解勞動力短缺和成本上漲難題,實施從控制人口數量轉向優化實施人力資本戰略;積極審慎地推動土地制度改革;全面實施財稅金融改革,不斷解除“金融抑制”,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為企業經營創業活動“松綁”“減負”,激發微觀經濟活力。
劉世錦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排除減稅等宏觀政策措施,但重點還是在微觀層面進一步開放要素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全面提高要素生產率。具體而言,要對減少產能采取果斷管用的辦法,并解決好“人”和“債”的問題;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加快行政性壟斷行業改革;加快城鄉之間土地、資金、人員等要素的流動和優化配置;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制造業由粗放經營轉向精致生產,提高附加價值比重,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提升;在尊重創新規律基礎上培育創新環境,保護產權特別是知識產權;穩定企業家、科研人員的預期,促進創新要素流動,培育人力資本等。
事實上,供給側改革的思路早有體現——不管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還是“互聯網+”,其目的都在于激發社會活力,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讓生產要素流向更需要的地方。(記者陳晨)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