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17日電(記者呂冬)前不久公布的十三五規劃建議表明中國將在未來五年內尋求更加均衡、可持續的增長。而這一目標的達成有賴于有效化解困擾中國經濟多時的產能過剩和債務問題。
今年以來,產能過剩和企業債務高企對經濟增長造成了拖累。工業企業產出前10個月持續走低,企業利潤下降,與此同時,企業部門債務高企。
產能過剩和高負債在一些資源型行業表現得更為明顯,據中金公司測算,鋼鐵、煤炭、水泥等五大產能過剩行業總負債約占GDP13.5%。
經濟學家認為,化解產能過剩和企業去杠桿將是中國在“十三五”期間亟待解決的問題,而這期間經濟仍要維持中高速增長,因此中國既要在結構性改革上取得實質性突破,又要避免短期內放大經濟下行風險。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本月初召開的經濟工作專家座談會上指出,“要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必須繼續從供需兩端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要更大力度加快傳統行業改造升級”,“推動兼并重組,加快落后產能淘汰和‘僵尸企業’退出”。
庫存和債務的壓力已經抑制了企業投資,致使國內需求疲弱,傳統的經濟動能因此遭到削弱。相比之下,消費還保持著相對穩健的增長,服務業在整個中國經濟中的比重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相對提升。
然而,這并非意味著消費、就業和居民收入不會受到經濟增速放緩的拖累。產能化解和去杠桿如果過急,可能會對就業和居民收入產生沖擊,從而動搖支持消費穩步增長的根基。
鑒于此,高盛預測未來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將趨緩。政府必然要堅決推進化解產能過剩的工作,但又需要避免由此帶來的工業活動放緩在金融和勞動力市場產生震蕩,最終波及到消費。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認為,未來有可能出現先去產能、后降杠桿的態勢。產能過剩行業,特別是其中的國有企業,或將通過并購整合等方式調整產能,避免對就業帶來過大沖擊。
“通過兼并重組化解產能有望改善出廠價格的通縮態勢,提高盈利水平,讓企業以更好的財務狀況應對債務問題。”他說。
過剩行業去產能和降杠桿能否成功推進很大程度上也有賴于政府在社保、戶籍和財政等方面的配套性改革,以緩沖經濟再平衡對社會帶來的沖擊。
“比如在對國企進行重組的過程中可能會導致部分員工失業,這就需要有相應的社會福利予以支持,以及配套的技術培訓幫助失業者在其他部門再就業,而要想做到這些地方政府就需掌握更多資源,這也意味著財政方面需要相應的改革。”高盛中國經濟學家宋宇說。
新興產業也被寄予厚望。朱海斌認為,當下中國勞動力市場受到人口紅利消退的影響,供給不如90年代充裕。相比傳統行業,服務業能夠吸納的就業更多。“政府應有所作為,通過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為失業者提供再就業培訓,尋找新的就業機會。”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