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底,上市公司頻頻公告稱重組失敗,這樣隨隨便便的重組,太兒戲了!”對于近一個月來上市公司重組流產現象,許多投資者頗有微詞。據權威統計(《證券日報》)數字顯示,11月1日至今,兩市已有36家公司宣布終止正在籌劃的重大資產重組事項。此外,另有多家公司宣布終止正在籌劃的非公開發行等其他重大事項。
記者了解到,11月至今的36家公司叫停重大事項的原因里,未能談妥價格或者重組標有不確定事項,成了主要原因。其中,新華百貨稱,本次重大資產重組購買資產標的為西寧市西大街百貨大樓有限公全部資產和業務,該公司主營商業零售業務,但是,自公司進入重大資產重組程序以來,公司與交易對方積極推進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事項,與交易對方經過多次的溝通與磋商,并組織各中介機構進行了較細致的盡職調查等相關工作。但交易雙方就資產交易價格等未達成一致意見。最終只好叫停。
另外,36家上市公司重組失敗的原因中還有旨在“借殼上市”、“多元化戰略”、“橫向整合”、“業務轉型”、重組雙方中有人涉及違規被立案調查等。
上市公司重組涉及多方因素,重組失敗本來也不足為奇,但是如果上市公司對待重組過于隨便,動輒停牌動輒宣告失敗,就會給投資者帶來損失。
9月3日,哈高科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前期擬以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形式,收購某鉀肥生產企業,公司股票自2015年8月27日開市起停牌。但由于交易各方對交易對價未達成完全一致意見,公司決定終止籌劃上述事項,公司股票于2015年9月2日復牌。而此時,距公司8月27日宣布停牌籌劃重大事項僅過去四個交易日。
公司管理層停牌草率?
大多數投資者對此表示不滿,認為公司此次重組太過草率。“在停牌前,公司就沒有與對方接觸過,一點把握都沒怎么就停牌了?只停牌了四個工作日,公司就確定與對方無法達成意見了么?怎能讓人不質疑公司管理層草率呢?”
本報記者了解到,與其說是籌劃重組,更不如說許多上市公司停牌是為了規避股價下跌風險,因此所謂的“停牌”也就成了當時的借口,而現在臨近年底,以“重組失敗”作為了結也是理所當然了。
去年下半年以來,證監會著力打擊重組過程中的內幕交易行為,目前看來已初見成效。越來越多的重組公司選擇將停牌時間節點前移,以圖堵上內幕交易的漏洞。不過,提前停牌也為重組帶來了不確定性,使得許多投資者蒙受損失。因此,挖掘重組成功率高的上市公司,避開重組流產的“地雷”公司成為一門學問。
業內人士分析稱,炒作重組股主要在于對重組預期的分寸拿捏,有些公司本身業績較差或者前期股價翻漲過高,一旦重組失敗或達不到預期,跌幅就會非常大。
不過也有分析認為,目前在國內資本市場,“殼”資源還是非常寶貴,借殼上市也成為不少企業曲線上市的捷徑。特別是對于央企而言,即使股票加星戴帽,一旦大股東注入優質資產,公司基本面立即就會脫胎換骨。對于那些偏愛重組股的股民而言,今后可把關注的目標放在央企上市公司上。
操作技巧
復牌是風險還是機遇?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36家宣告重組失敗的上市公司在管理層的監督下有可能集中復牌。近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的“《關于進一步規范上市公司停復牌及相關信息披露的通知》”稱,上市公司以籌劃非公開發行股份為由申請停牌,后改為籌劃重大資產重組的,應當自停牌籌劃非公開發行股份之日起計算停牌時間,適用《重組業務指引》及本通知關于停牌籌劃重大資產重組的相關要求,且累計停牌時間不得超過5個月;上市公司不得為延長股票停牌期間,將實質相關的重組方案分拆后分次實施。公司披露重大資產重組預案后,申請繼續停牌并再次籌劃相關重大資產重組的,應當自停牌籌劃前次重大資產重組之日起計算。
“之前買的兩個復牌股都是復牌后連續漲停的,可是這個月買了2只股票都遇到停牌,停牌后復牌股不漲反跌,本來在停牌前賺到錢復牌后變賠錢了,運氣真不好,現在開始買的股票賺錢就跑”散戶投資者孫某表示。
中信證券分析人士陳慕林表示,在實際操作中,要防范手中股票復牌帶來的投資風險,關鍵前提就是要研判大盤指數的運行位置。如果大盤仍有調整空間,那么,一旦復牌,復牌后的大跌幾乎是注定的。但如果指數下跌空間有限,復牌后只是小幅調整。故在投資股票時,仍然需要對大盤趨勢作一個細心的分析,以防范突然復牌所帶來的風險。
風險提示
大股東食言風險大
有券商人士提醒,雖然部分個股已公布的高送轉概念,也要防止沒有業績的高送轉以及大股東可能食言的風險。
上述不愿透露身份的券商投資顧問對廣州日報記者指出,有一部分公司本身業績不佳,可能為了某種目的,現公布高送轉方案。還有一些公司大股東提議了高送轉計劃,但最終食言。“這兩種個股如果追高,風險是比較大的。”該投資顧問認為。(廣州日報記者楊欣)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