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市巫山縣城東約15公里的巫峽北岸,落著著名的凈壇峰,山中云霧繚繞,洞奇石秀,紅葉紛飛,是大巴山的最后秘境。凈壇峰邊上的黃巖村,由于山路崎嶇,生活不便,村落里原有的近百譚姓村民都搬遷到了山下,如今只剩下一位老者獨守空山。
黃巖村的譚大根今年七十有二,獨自居住在凈壇峰邊的巖屋里。
一條青苔小路蜿蜒曲折,從遠處通向譚大根的家,這是與山外聯(lián)系的唯一通道。他的家依山而建,半壁為崖,半壁為洞,并有閣樓。雖然簡陋但設(shè)計合理,懸崖之上投下的陽光可照進房間。古法修建的黃土墻將巖洞分成六七個房間,成為他家的“門面”。踏入廳堂,內(nèi)巖壁上有古老的神龕,更是為譚大根的祖宅增加了神秘的色彩。家靜靜地橫亙于蒼翠的植被中,隱蔽而美麗,像是有仙人出沒的地方,那些前來觀賞紅葉的稀疏游人看到山中背著背簍的譚大根,也都會跟他聊上幾句,都叫他“老神仙”。
就像他的家一樣,老者的生活簡單而實在,喝的是從山上引下的甘泉,吃的是自己種植的桔子和土豆,自制的三個蜂巢提供了水果蔬菜之外的佳肴。除此之外,還可以看到老者散養(yǎng)的山羊不時地在崖間跳來跳去。這里幽靜深遠,離山外的鎮(zhèn)子有3個小時的山路,進出極為不便。老者簡單生活的所需并不是很多,所以他每半個月下山一次,采購生活用品。老者身體硬朗,背著背簍仍能在蜿蜒的山間小路上健步如飛,連記者也無法緊跟他的腳步。不過他說:“年輕時下山去只要2個小時,現(xiàn)在老嘍,要4個小時了。”此前,政府為黃巖村通了電,但譚大根沒有任何家用電器,他說:“我家冬暖夏涼,不用冰箱也不要空調(diào)。”
譚大根早年曾任黃巖村的生產(chǎn)隊長,后來繼承祖宅,與老伴相守于此,育有三男一女,再后來老伴去世,子女也相繼下山,蓋新房,組建了自己的家庭。早前黃巖村尚有一些村民在山中居住,也可相互照應(yīng),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村中人除了譚大根外,已經(jīng)全部下山居住,享受現(xiàn)代生活。子女見老者一人獨守空山,便前來接他下山住新房,可在老者看來,大山的寧靜和空氣,還有世代居住的祖宅,是無法割舍的情懷。山下日子好過了,不說富足,溫飽有余。可對于這些勸說和外界的變化,老人很淡然,總是笑著搖頭,不肯離開:“一輩子都住在這里,換個地方,就不會生活了。”
面對時代變遷,譚大根選擇了常人無法理解的生活方式,隱居山水,淺心獨醉,只有他傾聽大山的聲音,也只有大山眷戀這樣純粹的人。華西都市報記者 譚曦 郝飛 攝影報道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