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斌
1月10日,阿里巴巴對外發布《2017年阿里巴巴知識產權保護年度報告》,打假年報顯示,24萬個淘寶疑似侵權店鋪被關閉;主動刪除的疑似侵權鏈接中,97%一上線即被封殺;整體知識產權投訴量下降42%;每1萬筆訂單中僅有1.49筆為疑似假貨。報告同時指出:盡管阿里在網絡假貨治理有成效,但線下假貨源頭并未根除,制售假分子在阿里巴巴的打擊下,呈現跨國境尤其是向微商及其他各類平臺流竄銷售的特點。(1月11日《北京青年報》)
阿里打假年報可以用一句網絡流行語來總結,那就是“打假,我們是認真的!”
從打假年報披露的各項數據看,阿里對制假售假者采取了嚴密的封堵措施,假貨治理成效非常顯著。大量侵權店鋪被關閉,涉及假貨的投訴量、退貨比例大幅下降,一大批涉案人員被抓捕等,均凸顯阿里為打擊假貨,付出了辛苦的努力,也收獲了巨大的成果。
做為一家國際化的電商巨頭,阿里用行動表明了社會擔當,為打擊假貨、治理網購環境,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可堪為電商打假業的標桿,獲得來自社會各界的認可。不過,假貨并非只在淘寶上存在,乃是一個全國性的普遍現象,幾乎在我國的每一個地方,無論是線上線下,都能見到假貨的身影,國民亦長期飽受假貨的傷害。
事實上,從打假年報顯示的情況即可看出,雖然淘寶上的假貨遭到遏制,假貨現象大幅下降,但是假貨并未徹底消失,制假售假也呈現出網絡化布局跡象。各地制售假團伙為攫取利益、逃避打擊,跨國境跨平臺流竄現象日益嚴重,從淘寶向微商、朋友圈、京東等平臺轉移,甚至將觸角伸向國外網絡平臺,令打假的難度陡然增加。
從阿里打假經驗來看,其在假貨防控上運用商品大腦、圖像識別算法、生物實人認證等9大“黑科技”,每時每刻都在對平臺上近20億商品進行識別,使假貨識別與攔截能力大幅提高,97%的假貨一上線即被封殺。可見,在高科技力量的加持下,阿里打假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這個方法具有適用性,其它電商平臺也可效仿之。
電商平臺應發揚網絡的共享精神,對假貨信息進行跨平臺共享,將各平臺的假貨數據庫打通,實現全平臺共享制假售假信息,以達到統一封殺違規商家、打擊假貨,令其在網絡上無處藏身。如此,不僅可以提高各家平臺的打假效率,降低打假成本,也能全面扼殺假貨在網絡上的生存空間。
而且,這個方法不僅線上適用,線下也可以引入。畢竟現在處于新零售發展階段,線上線下全面融合乃是大趨勢,各地零售企業也均網絡化,可以由政府監管部門牽頭,建立全國統一的假貨數據庫,讓各地商家都有權訪問和對接,從而實現線上線下全面融合打假,真正做到“天下無假”。
顯然,打假不是阿里一個人的戰斗,乃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集合全國的力量,包括政府監管部門、電商平臺、商家、消費者等,實行線上線下全方位的覆蓋,不留死角全力打擊。同時,還要提高制假售假的違法成本,“像治理酒駕一樣治理假貨”,推動制假售假行為入刑,改變目前過于輕微的處罰,采取懲罰性賠償,讓制假售假者付出昂貴的代價,令其感受到法律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