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合肥市國有政策性擔保機構成為市場擔保主力,為破解小微企業和“三農”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及“扶小微、廣覆蓋、低費率、可持續”的政策性功能定位,國有政策性擔保機構的代償壓力正逐步上升。為此,該市財政多措并舉,積極運用各項政策舉措,助力政策性擔保機構抵御風險。
一是提升擔保行業保障水平。2015—2017年,市財政累計投入6億元增強市興泰擔保、市中小擔保注冊資本,支持市國有融資擔保行業做大做強,提高其抵御風險的能力。截至目前,市興泰擔保注冊資本16.76億元,市中小擔保注冊資本8億元。
二是搭建企業續貸橋梁。2015年以來,省市縣財政共投入資金6.999億元,設立了小微企業續貸過橋資金,為銀行貸款到期、出現資金臨時周轉困難的企業提供續貸支持,有效緩解了擔保機構的代償壓力。截至2017年8月底,累計扶持企業4645戶,累計提供周轉貸款金額231.7億元。
三是建立風險補償機制。2015—2017年,市財政投入1億元用于建立政策性擔保風險補償資金,并出臺了《合肥市市級融資擔保風險補償專項資金管理細則》。截至目前,已兌現6筆政銀擔業務代償補償資金,合計補償金額386萬元;共受理5家擔保機構非政銀擔業務代償補償金額1140萬元,根據審核情況,擬兌現補償資金680萬元。
四是積極對接省級政策。通過加入省再擔保體系,形成由擔保機構、省級再擔保機構、銀行、地方政府共同承擔擔保風險的新型政銀擔模式;通過省市縣財政共同設立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獎勵資金,形成省級和市級(或縣級)財政配套獎補的支持政策,緩解政策性擔保機構的風險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