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醫藥上市公司的中報數據先后出爐,醫藥生物板塊整體平穩向好,收入端與利潤端均穩定增長,據中銀證券統計,醫藥生物板塊2022H1營業總收入為11645.22億元,同比增長9.6%,實現歸母凈利潤1319.81億元,同比增長8.26%。市場對醫藥行業最為關注的仍舊是政策面中的集采,對此,國內公募行業第一代醫藥基金經理、融通醫療保健基金經理蔣秀蕾分析,集采自2018年首次開標以來,涉及的范圍包括化藥藥品、生物制劑、中成藥、耗材,未來可能還會涉及中藥飲片等領域。但是2018年后,以創新藥、創新外包服務、醫療服務等方向為代表的細分方向仍然引領了醫藥幾年的大牛市,所以集采與醫藥行業投資價值并無絕對關系。醫藥眾多細分方向,未來看仍然有很強的產業趨勢。
蔣秀蕾認為,當前的醫藥板塊大概率處于底部區間,繼續向下的空間較小。估值水平看,醫藥指數(申萬)當前絕對估值約24倍,顯著低于近5年中樞水平36.5倍和10年中樞水平38.6倍,處于近10年的底部區間。另一方面,今年基金2季報反映出來的全行業基金對醫藥行業的配置水平,已經降到近10年最低水平,歷史上看每次醫藥行業大幅低配其實都是后續的潛在機會。醫藥行業當前的性價比已經十分突顯,后續只需要等待合適的時點,比如醫藥板塊利潤端持續兌現、下半年系列政策落地,總之當前建議可以更積極樂觀看待醫藥板塊。
展望后市,蔣秀蕾認為,可以從以下主線尋找投資機會:第一條是政策線,比如,中藥,目前國企改革的標的主要集中在中藥板塊。過往,中藥主要邏輯是提升估值,中藥板塊整體性的盈利增速并沒有明顯改善。現在來看,中藥中的一些細分賽道出現了明確變化,比如中藥配方顆粒、明星中藥單品,未來業績增速有望提升;第二條是科技線,目前反彈比較多的是小市值、大單品的公司。國內A股市場,創新藥逐步從先前過于悲觀的預期當中舒緩過來,目前已經出現了拐點。從中長期來看更關注,平臺型、服務于創新藥的公司、公司產品管線和大單品能夠符合未來發展方向的公司;第三條線是成長,包括CXO、醫療新基建;第四條主線是復蘇,比如流感疫苗、特色醫療服務、特色生物藥等。這些品種先前估值比較低,有估值提升的需求。
具體到普通投資者的投資,醫藥板塊的細分領域眾多,不同行業投資邏輯差別很大,有的行業具有較強的消費屬性比如醫院、藥房,有的行業則科技屬性較強比如CXO、醫藥器械等,差異很大。往往在同一個時間段,不同的醫藥子版塊走勢大相徑庭。比如,最近一年,疫苗板塊跌了38.31%,而中藥卻漲了10.94%。業內人士分析,醫藥投資門檻高,投資者不妨借道主動管理基金進行投資。
蔣秀蕾認為醫藥投資專業性較強、進入門檻較高,普通投資者可以通過購買醫藥基金的方式,參與中國醫藥行業的發展。他同時建議,投資者不妨將目光盡量放長,長期持有分享醫藥行業的穩增成長性機會和創新型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