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53歲的駐村干部,生命中有22年都貢獻在扶貧事業上。
他,就是西北大學扶貧辦干部,西北大學幫扶商洛市商州區黃山村的駐村工作隊隊長陳偉星。
“22年前的春天,我受西北大學派遣,跟隨陜西省級‘兩聯一包’駐渭南市合陽縣扶貧工作團,開展扶貧工作。后期又從渭南市皇甫莊村轉到商洛市商州區看山寺村、興龍村、黃山村等地駐村開展扶貧工作。”陳偉星笑呵呵地對記者說,“黃山村可能是我駐村的最后一站,是我待得最久的地方,也是我最難忘的地方。”
陳偉星是2012年到黃山村駐村的。剛到黃山村時,陳偉星被眼前貧窮和落后的景象震驚。
“這個坐落在秦嶺深處的小山村,基礎條件很差,村里連條干凈的村組路都沒有,從村頭走進村子20米,我的兩條褲腿上沾滿了泥。當時全村只有1003人,其中一半都是貧困戶,村上也沒有像樣的集體經濟,僅有的養牛、養豬等傳統養殖業也只是家庭副業,技術落后且不成規模。”陳偉星回憶說。
陳偉星意識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村上要有脫貧的產業,貧困戶要掌握謀生的本領,只有這樣,村子才能徹底脫貧。于是,他和村干部一道,走村入戶,根據各戶的實際情況制訂脫貧計劃,精準施策。
在陳偉星的推動下,黃山村利用西北大學和商州區的資金支持,組織貧困戶發展養殖業,并種植矮化核桃、大櫻桃、藥用皂角、菊芋等符合當地自然條件的農產品。
黃山村4組的貧困群眾李改憲在陳偉星的引導下,決定靠養牛脫貧致富。但是一到冬天,飼料短缺就成了大問題。陳偉星知道后,借助高校專業資源,幫他引進了甜高粱、苜蓿、菊苣等適合牲畜食用的草種。“當時我就鼓勵搞養殖的村民們,在村里的溝溝坎坎、林下坡邊,能種的地方全種上。”有了足夠的草料,李改憲的牛不但沒餓著,還賣出了好價錢,李改憲本人也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此外,陳偉星在村上發展產業期間,還自學農業技術,帶領村民在干中學、在學中干,掌握技術要領。如今的黃山村,有230多畝菊芋、400多畝其他經濟作物,年存欄萬只雞、百余頭豬、數十頭牛。良好的產業經濟使村民不再貧困,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底不足3000元增長至2020年1.1萬多元。
提起陳偉星,黃山村2組的李志盈一家人有著說不完的感謝。
2016年,李志盈的大兒子考上四川師范大學研究生,二兒子考上西安郵電大學本科。本該是雙喜臨門的好事,李志盈卻因學費發愁得不得了。“憑我在家務農的微薄收入,哪能同時供得起兩個孩子上學!”李志盈回想起當時家里的情形,忍不住擦拭眼角的淚花,“我當時就跟他們商量,不上學了,早點打工,家里還能多點收入。”
陳偉星知道此事后,趕忙來勸說:“老李啊,咱們咬咬牙堅持一下,等孩子畢業,到時家里的日子就好過多了。”
“我記得當時陳叔叔立刻送來6000元,他還拉著父親的手,跟父親講了半天學校里助學金和助學貸款的政策,這才讓父親同意了我們繼續上學。”李志盈的大兒子李龍說。
現在,李龍考上了西安市公務員,二兒子李浩應聘到西安市一家電子科技公司工作,李志盈一家的生活越來越好了。
作為一名來自高校的扶貧干部,陳偉星深知教育對改變貧窮的重要性。22年來,陳偉星依托西北大學扶貧資金,在商州區沙河子鎮看山寺村、大荊鎮興龍村和銅川市黃堡鎮安村共建立了3所農村小學,并為這3所小學配備桌凳、黑板、電腦等教學器材,安排學校的老師不定期前往西北大學附屬小學交流教學經驗。自2015年以來,陳偉星還每年組織西北大學學生,利用暑假到商州區黃山村扶貧、支教。陳偉星累計資助97名學生,幫助58名學生圓了大學夢。
22年里,從關中農村田野到陜南鄉親家中,從現代產業園到田間地頭,一路都留下了陳偉星的腳印和身影,他把美好的年華全部奉獻給了脫貧攻堅事業。正是有著這種奉獻精神,今年3月,他被評為2020年度陜西省崗位學雷鋒標兵。
陳偉星說:“讓群眾走上脫貧致富路,這才是我畢生的追求。”
記者 郭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