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剛剛從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歸來,徐東平即刻帶著村民投入鄉村振興工作中。新疆巴楚縣瓊庫爾恰克鄉且克且克村第一書記、中華聯合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哈密分公司紀委書記、副總經理徐東平在此次大會上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2018年2月起,徐東平來到新疆喀什巴楚縣瓊庫爾恰克鄉落后貧瘠的國家級深度貧困村且克且克村擔任扶貧第一書記。三年如一日,徐東平駐守且克且克村,橫下一條心,勇啃硬骨頭,沉下身子,走村入戶聽民意、察民情,堅持抓黨建、促就業,興產業、解民憂,讓全村群眾過上了小康生活。
且克且克村位于瓊庫爾恰克鄉東北部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是個土地貧瘠、沙漠鹽堿、極度缺水、偏遠落后的國家級深度貧困村,全村總人口509戶1798人,100%少數民族;總耕地面積8488畝,人均耕地面積4.5畝。2014年識別貧困戶212戶772人,2019年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95戶666人。2020年高標準順利通過自治區和國家脫貧攻堅考核驗收,實現全村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由43%降為零。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200元,其中貧困戶人均收入6219元,收入5000元以下戶數為零。
徐東平說:“我是一名基層干部,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自己做了一些應該做的工作,黨給了我崇高的榮譽。這份榮譽,凝聚著黨的關愛,也凝聚著人民群眾的期盼,它將成為我今后工作最有力的鞭策。在感到無比激動的同時,我想的更多的是一名基層黨員干部肩上的責任和擔當。”
他把對腳下土地、身邊村民的熱愛,對肩上責任、心中信念的執著,書寫在且克且克村的每一寸土地上,銘刻在每一位村民心間。
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駐村以來,徐東平懷著對農村的深厚感情和一顆熾熱之心,走村入戶,了解民情。且克且克村破爛不堪,全村幾百戶人家零星的幾幢磚房很是扎眼,也深深刺痛了徐東平的心,他怎么也想不到,現在還會有人住干打壘的房子。當他走進土坯房,眼前一黑,等他適應了屋內的光線,這才看清楚,灰暗的干打壘屋子只有一個小小的用破塑料布糊著的窗子,整個屋里又灰又暗,一股霉味撲鼻而來,土炕上除了破氈片、一張斷腿的炕桌,什么也沒有,這就是家,徐東平心在滴血,他來之前聽說過南疆農村窮,但他怎么也沒有想到會窮成這樣。三年多來,他的足跡踏遍了全村的每一個角落,在春播繁忙的田間地頭,在晚歸休憩的農戶家中,隨處可見他忙碌的身影。加班加點、工作到深夜已成為常態。在深入調研、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幫扶工作規劃和年度幫扶計劃,為全村的發展明確了方向。他已記不清多少次冒著高溫、酷暑,狂風、暴雨,大雪、嚴寒,行走于且克且克村的角角落落。村里每一家貧困戶的基本情況、住址所在、致貧原因、幫扶措施、幫扶聯系人等信息他都了如指掌。
帶領且克且克村維吾爾族同胞脫貧,徐東平生硬硬地脫了“三層皮”。“腳磨脫皮”,走進每一戶貧困戶家里;“嘴磨脫皮”,宣傳各項扶貧政策; “手磨脫皮”,和他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治病要找病根,扶貧也要找貧根。走訪中,徐東平意識到,擺脫貧困首要的并不是擺脫物質的貧困,而是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人窮志不能短,扶貧必先扶志。徐東平在入戶走訪、農民夜校、周一升國旗等等的時候,他不放過任何一個給村民宣傳國家扶貧政策的時機,讓每一個人對自己有信心、對未來有希望,讓他們的心熱起來、行動起來,引導他們樹立“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觀念,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后面貌。
為了村民安居樂業,幾年來通過申請富民安居項目,且克且克村累計建設富民安居房499套,家家戶戶都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磚房。為了節省資金,同時也為村民們增收,徐東平動員在城里建筑隊打工的兩位“能人”回村,組建起且克且克村自己的施工隊,村民們給自己建房,別提有多開心了。新房蓋起來了,徐東平引導村民改變陳規陋習,樹立文明新風,把老土炕該拆的拆了,爛氈子該丟的丟掉,買來新桌椅板凳、新床,搬進新家,一切煥然一新,這是且克且克村村民新生活的開始。“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徐東平帶領工作隊和村干部幾年時間不僅讓全村所有村民住進了新房,還實現了“五通”:通水,全村家家用上了自來水;通電,戶戶通了照明電;通路,全村硬化道路17公里,村委會通往鄉主干道硬化道路6公里,實現了與周邊村、安居點、學校等柏油路全聯通;通廣播電視,村內廣播與“戶戶通”電視實現全覆蓋;村委會通上了光纖網絡,三家電信運營商網絡通信良好。
村民阿米尼古麗·吾布力說:“我們現在的生活越來越好了,柏油路、自來水都有了。很感謝徐書記為我們的付出。今后我們一定要珍惜現在的生活,為創建更美的家園而努力。”
黨中央脫貧攻堅戰的戰略部署,凝聚了他和工作隊、村兩委、村民的堅強意志,激揚起鄉村振興的磅礴力量,振奮著追夢圓夢的斗志干勁。
徐東平以“黨建+精準扶貧”為抓手,充分發揮黨組織在扶貧工作中的示范引領作用,確保抓黨建促脫貧,落實精準識貧、精準扶貧、廉潔扶貧、高效扶貧的工作機制,以扎實的作風和釘釘子精神確保了全村貧困戶的“一戶一策”幫扶措施落實到位。堅持把轉移勞動力就業作為扶貧工作的首要任務。目前,全村有勞動力455戶861人,已全部實現“一人一戶一就業”。
徐東平重視產業扶貧和消費扶貧,帶領大家平整2500畝零散土地并進行流轉,實現了規模化種植,種植的甜菜產量大幅提高,增加了村民收入。個人是隊員,單位是后盾。他積極向公司申請投入35萬元資金,扶持村合作社新建了農副產品存儲銷售廠房,并組織51戶貧困戶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購置農業機械,集中培訓種植技術,實行科學管理,實現提質增收。他還積極建議單位組織公司內部員工幫助銷售農戶核桃、紅棗等特色農產品約30 噸,全方位助力脫貧攻堅。
徐東平剛到村里的時候,且克且克村是全鄉排名倒數第一、第二的渙散村,村干部既缺乏領導能力、工作水平,國語也不太懂。走訪中,他發現有兩個回村的大學生,徐東平找他們談心談話,希望他們能為家鄉脫貧致富做些貢獻,經向鄉黨委申請,這兩個大學生加入到村兩委班子。
且克且克村村委會主任艾買爾·拜克熱說:“我真的沒想到自己能從村民變身為村干部。這些都是在黨組織的幫助下才實現的。我一定不辜負組織對我的期望,認真聽取群眾心聲,好好為群眾服務。”
駐村以來三年多時間,四個春節徐東平都是且克且克村度過的,家里老人病了,因安居房施工關鍵期而無暇抽身暗自落淚,因過度操勞他暈倒而躺進了醫院,拔掉針頭他又出現在了村里和田間地頭。三年來的日日夜夜、風雨同行,徐東平不辱使命、任勞任怨,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克服家庭、年齡、身體和生活等各方面困難,以一個中華保險黨員干部的責任和情懷,在國家重點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歷史創舉中,展示了國企黨員干部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的良好形象。全村的老百姓都把他當“兄弟”、當“親人”。
巴楚縣農村信用社聯合社駐且克且克村工作隊隊員孟震宙說:“我作為從甘肅來到巴楚工作的一員,很高興在徐書記帶領的駐村工作隊工作。剛來的時侯駐村工作對我來說有些陌生,但在徐書記的幫助下,我慢慢的適應了扶貧工作。這個大家庭讓我感受到了扶貧工作的重要性,也讓我知道了肩上的責任有多重。在之后的工作中,我一定把解決群眾的困難訴求最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每一項工作。”
新疆財經大學下派巴楚縣瓊庫爾恰克鄉支教教師古贊利努爾·阿布力克木說:“村里的各個角落都可以看到徐書記的身影,因為他是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也是我們的好哥哥。在我印象當中最深刻的就是他工作從來都不分白日黑夜,村里的這些變化都是他帶領著我們一步步干出來的。在今后的工作當中我一定要向他好好學習,讓我們的家鄉變得更美麗。”
“久困于窮,冀以小康。”這是且克且克村村民的夢想,也是徐東平的夢想,今朝夢圓。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這個春天,為群眾更美好的幸福生活,徐東平依舊行走在鄉村田野間,為瓊庫爾恰克鄉且克且克村的鄉村振興之路揚帆起航。
(以上圖片為中華保險授權中國網財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