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正邦集團董事長林印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形勢下,種豬是生豬產業的“芯片”,不僅事關我國生豬養殖效益,而且事關百姓生活。
林印孫告訴記者,我國種豬業長期存在“重引種、輕育種”的傾向,造成“引種、退化、再引種、再退化”惡性循環。從1994年到2007年,我國本土豬種市場占有率從90%暴跌到只有2%,來自國外的豬種幾乎完全占領了中國市場,而大量本土豬種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2020年,中國種豬進口總量超過2萬頭,創下歷史新高。“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大力開展種業‘卡脖子’技術攻關,堅決打好種業翻身仗;畜禽良種既是畜牧業現代化的基礎,也是我國畜牧業發展中亟待加強的薄弱環節。”
林印孫認為,解決種豬業“卡脖子”問題,企業責無旁貸。企業是市場主體,也是科技創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介紹,目前正邦農業科學院等民營科研機構都在開展育種研發工作,培育種豬自主品牌。但是,這些民營企業開展的生豬育種項目很難納入國家級科研范圍,很難獲得特殊項目政策支持。
因此他建議國家科技部、農業農村部,統籌種業技術攻關工作,對民營企業開展的生豬、玉米、大豆等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項目,給予特殊項目政策等支持。
同時他認為,破解國外技術瓶頸,穩定國內產業鏈、暢通國內供應鏈,必須培育我國自己的頭部企業,以支撐、推動、引領產業鏈、供應鏈的順暢運行。建議國家統籌規劃,出臺專門政策,實施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選擇、培育一批支撐、引領雙循環的重點企業,幫助頭部企業掌握獨門絕技,成為“專精特新”的行業“小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