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述寧夏西海固地區移民脫貧故事的熱播劇《山海情》中,來自福建的教授用菌草開啟了閩寧鎮產業扶貧、產業興鎮的序幕。
產業興,則鄉村興。這幾天,很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將目光聚焦到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上。
脫貧攻堅戰役勝利了,但不是終點,“三農”工作重心被歷史性地賦予了鄉村振興。這需要科技特派員等群體繼續將論文書寫在田間地頭。
“當前,要適應新時代社會經濟發展的新格局,從解決產業‘有沒有’問題轉向解決‘好不好’‘強不強’問題。”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常委、寧夏區委會主委冀永強說。
從強基到強鏈,從增收到增效。針對產業如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代表委員們暢所欲言。
產業升級,面臨瓶頸不容忽視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深度、廣度和難度,一點都不亞于脫貧攻堅。
“脫貧攻堅期間,貧困地區針對貧困戶實施了大量幫扶措施,形成了初具效益的產業發展模式。然而,傳統產業與現代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尚不協調。”冀永強指出。
“一產”向后延伸不充分,多以供應原料為主,產業鏈條普遍比較短、農產品加工增值率不高、產業集群比較少;“二產”連接兩頭不緊密,農產品精深加工不足,副產物綜合利用程度較低,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較低;“三產”發育不足,產業融合層次低,鄉村價值功能開發不充分。
冀永強總結稱,“總的來說,就是小農經濟沒有與農業農村現代化有效銜接”。
鄉村人才匱乏,也是農業產業現代化面臨的瓶頸。
我國每年約有3億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務工,農業勞動力逐漸發展為以老人和婦女為主。全國政協委員、寧夏農林科學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所長蔣齊將這種現象形容為“農村空心化”。
他認為,現階段鄉村產業管理和技術人才奇缺,極大地影響了產業現代化進程。如何讓出去的勞動力,特別是年輕人回歸鄉村,并切實發揮鄉村人才的作用,有很長的路要走。
“另外,農村基層行政管理組織、農村專業合作社等,尚不具備引領農業產業升級的能力。”冀永強稱。
產業振興接續產業扶貧,任重道遠。
聚集英才,促進農村產業興旺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消滅鄉村振興過程中產業化遇到的“攔路虎”,首先要做的,是鍛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工作隊伍。
全國人大代表、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玉池村農民作家馬慧娟,特別談到了一個人。
以前鄉親們養羊,品種單一原始,一年產一胎,價格也不是特別理想。有一名叫寇啟芳的科技特派員,通過新品系選育,養的羊看著漂亮、吃著可口、營養豐富,還一胎多羔。
“產業依靠科技來發展。同樣的勞動力投入,因為有了科技,一下子讓利潤最大化了。現代農業產業需要一批寇啟芳這樣的能人。”馬慧娟感慨道。
來自農業科技領域的蔣齊,也特別認可科技特派員這一群體。
他說,科技特派員跟老百姓打交道最多,過去他們興辦合作社、領辦企業,未來還要促進農村綠色發展,而這涉及減肥減藥、地膜污染治理等方面,農村掌握專業技能的人并不多。
“科特派在促進農村產業興旺、構建現代農業體系方面,將有更大的作用發揮空間。”蔣齊表示。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關鍵看“頭羊”。促進產業振興與鄉村治理有效銜接,冀永強則強調要重視基層黨組織的作用。
他認為,選優配強村黨組織帶頭人、培育壯大農村致富帶頭人,可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科學管理人才和管理體系,從而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還應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人才下鄉通道,聚天下英才推進產業振興進程。”冀永強說。
綠色發展,產業生態實現雙贏
產業振興促進鄉村振興,幾位代表委員不約而同地提到一個詞——綠色發展。
“鄉村振興并不是要把鄉村建成城市,而是更多地把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理念有機融合,讓鄉村面貌一新。”蔣齊說。
冀永強指出,未來的農村應該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基本思路,實現雙贏。
他建議,鼓勵深度貧困生態脆弱區優先發展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健康養老等環境友好型和綠色低碳型產業,建立“種養業+加工業+銷售業”和“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市場生產經營模式,實現從“生態美”到“生態富”。
另外,產業開發工作應該從脫貧攻堅時期的政府主導轉變為政府支持、農民主導,根據市場需求展開,從而推進產業從扶貧向致富轉型。
有一點,馬慧娟認為不容忽視。
“我哥也養了一圈羊,但他還用的是老辦法。不是說他沒有科學理念,而是以他目前的收入,暫時接受不了新技術投入的成本。”她說。
馬慧娟又用紅寺堡當地推廣高效節水灌溉舉例,“地里一年的收入就那么多,再拿出一部分搞節水,老百姓一算賬,劃不來呀。國家應該下大力氣把新產業、新技術的成本再降一降,讓普通百姓都能用得起,這樣也就推廣開了”。
紅寺堡是全國最大的單體易地生態移民扶貧集中安置區。今年,馬慧娟建議國家有關部委對紅寺堡區創建全國易地搬遷移民脫貧致富示范區給予政策支持,為全國易地搬遷地方后續發展樹立樣板。
未來正如她這次為兩會帶來的新書——《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