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3月4日訊 2021年全國兩會今日正式開啟。全國政協委員、碧桂園集團董事會主席楊國強帶來4份提案,涉及智能建造、海外農業、職業教育、鄉村振興等多個領域。
加快研發智能建造產品技術,加快建筑業數字化轉型
作為一家定位為“為全世界創造美好生活產品的高科技綜合性企業”,自2018年宣布進軍機器人領域至今,碧桂園已經成立了兩家機器人公司,即建筑機器人公司博智林和餐飲機器人公司千璽集團,產品覆蓋了建筑機器人、安防機器人、清潔機器人和廚藝機器人多個品類。
僅用兩年半時間,博智林就實現了建筑機器人從自主研發、小批量生產到工程測試、工程服務及批量化商用,并進行了全面的端到端規劃及實踐,構建了完整的全周期閉環。截至2021年2月,博智林已并有18款機器人在佛山順德機器人谷首開區和鳳桐花園等超過15個項目中開展試點應用,累計應用施工面積達80萬㎡。所以,楊國強在提案中強調,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代表了建筑業高質量發展方向。
楊國強認為,應大力支持建筑機器人及智能施工設備研發應用。鼓勵行業重點企業加大建筑機器人及智能施工設備研發力度,支持相關核心零部件和關鍵技術的重點攻關。在現有龍頭企業研發成果基礎上,大力推動建筑機器人及智能施工設備投入工程項目建設,加快試點推廣,提升工程施工智能化水平。
同時,楊國強還建議,加快推進以BIM數字化技術為基礎的產業互聯網平臺建設。研究建立和完善智能建造標準體系及評價體系。
大力發展海外農業,試點打造大規模無人化農場
除機器人外,農業也是碧桂園多元化的方向之一。2018年5月,碧桂園成立碧桂園農業控股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宣布進軍現代農業。自成立以來,碧桂園農業致力于打造平臺型農業,覆蓋產業鏈上中下游,已拓展海外大農業、研發服務、智慧種業等板塊。
對于海外大農業,在楊國強看來“大有可為”,因為現階段國內土地資源有限,制約了農業的發展,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擁有廣闊的可耕土地,蘊藏著巨大的農業發展潛力。所以,楊國強表示,中國農業企業完全有能力率先“走出去”,大力拓展國外農業投資市場,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那么,如何積極布局海外大農業?楊國強提出了三方面建議:支持農業重點企業大力參與全球農業投資開發,建立海外農業基地;針對農業“走出去”涉及到出國人員的海外安全和成本問題,海外國家也普遍不希望有大量外來人員入境等問題,楊國強認為可“試點打造大規模的無人化農場,提高農業生產力”;此外,還應該加快推進種業研發應用,打造我國“農業芯片”。
發展職業教育,鞏固脫貧成果
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碧桂園還積極承擔社會責任。20多年來,碧桂園累計公益扶貧捐款到位資金87億元,受益人數超49萬人次,公益事業涉及教育扶貧、產業扶貧等方面。
在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職教扶貧方面積累一定經驗后,楊國強提出了《發展職業教育鞏固脫貧成果》的提案。提案建議:國家立法讓年輕人滿二十周歲才能出來工作。如果年輕人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學會做人做事的道理,到了20周歲再出來工作,那我們國家的國民素質將是世界一流的。這就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為廣大年輕人提供學習一技之長的機會,在脫貧鞏固期,國家為相對貧困的學生就讀職業學校提供無息助學貸款,讓他們能無壓力地學習成才,找到穩定工作,等到有能力的時候再償還,也能鞏固脫貧成果。
楊國強還表示,應該營造全社會尊重技能型人才、重視職業教育的濃厚氛圍;促進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相銜接,助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調動企業主體積極性,促進校企深度合作。
提升農產品全產業鏈水平,助力鄉村振興
楊國強今年的提案也關注到了鄉村振興。他認為,近年來我國大量農村人口進城務工,農村地區產業門類不全、規模不大、品牌效益不強,再加上缺乏城鄉流通的橋梁,導致農產品“出村進城”困難,農村產業發展亟需加強引導和扶持。
那么,如何助農民穩定生產、提高產業質量效益、打通城鄉流通渠道,讓農民、產業與市場緊密銜接?楊國強提出以下建議:加強政府引導,推廣“公司+農戶”模式促進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這樣讓農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增收致富,不會返貧;打通農產品進城產業鏈,搭建城鄉現代商業橋梁;建設農產品溯源系統,建立食品安全誠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