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山西岢嵐縣水土流失嚴重,山高溝深,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生態脆弱,貧困高發,兩者交織,決定了要同時打贏生態治理和脫貧攻堅這兩場“戰役”。
2017年以來,郵儲銀行岢嵐縣支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持續加大對新型林業經營主體的金融扶持力度,拓寬貧困群眾增收致富渠道,走出了一條生態脫貧互促雙贏的路子。
注入生態扶貧的金融馬力
2017年3月,郵儲銀行山西省分行與山西省林業廳聯合制定了《金融支持林業精準扶貧實施方案》,針對擁有扶貧專用造林資質的扶貧攻堅造林合作社、林業龍頭企業、與林業經營大戶合作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金融支持。通過生態造林、合作社牽頭、貧困戶參與、金融幫扶解決貧困戶缺資金、缺產業、缺技術、缺抵押物等問題。
探索生態造林,岢嵐縣支行聞聲而動。岢嵐縣支行行長馬小勇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啃下扶貧造林的硬骨頭,對我們來說是責任,更是使命。”岢嵐支行第一時間召開會議,組織業務骨干對實施方案進行學習研究。
在政銀聯合推動下,致富的種子在黃土地上生根發芽。通過四年實踐,該支行對接扶貧造林攻堅合作社70個,新增綠化和造林面積54萬畝,提供信貸資金支持3571萬元,撬動貧困戶從生態造林項目中獲得勞務收入9720萬元,解決了5000余戶貧困戶脫貧問題。
為了將“好政策”變成“好光景”,馬小勇和員工們往山里跑成了工作常態,讓更多村民知道這項政策。
侯亮青是溫泉鄉土淤村農民,五口之家務農為生,再打一些零工,維持生活沒有問題。2015年,妻子生了一場大病,他要照顧妻子和孩子老人,無暇打工,收入驟減,成了貧困戶。
如何甩掉“窮帽子”?侯亮青愁在眼里,急在心里。在知曉政策后,他向岢嵐縣支行申請了生態造林扶貧貸款5萬元,還加入了岢嵐縣綠洲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成了一名造林工人。
侯亮青說,在家門口當造林工人,顧家種地上工三不誤,每年收入近2萬元,自己很珍惜這份工作!
岢嵐縣林權中心主任郭芮介紹,這種模式涉及造林、管護、入股分工等多個環節,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使生態效益和扶貧效益都實現了最大化。
激發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如今的岢嵐縣,經過幾年的造林扶貧,生態環境大大改善,夏天綠樹成蔭,風沙明顯減少。
植樹造林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政策的學習、技術的培訓、郵儲銀行員工的金融知識傳授,讓農民們解放了思想、開闊了視野,對合作社的發展和自己的未來也有了更多的想法。
陽坪鄉趙二坡村村民郝永光是一位回鄉帶領鄉親們造林脫貧的帶頭人。去年,他整合普惠、永綠等7個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組建了普惠造林聯合社,提高合作社抵御風險的能力。整合后的聯合社成員共254人,其中貧困成員211人。在管理上,他采取總體協調、統一調苗、成員社分社作業、分別負責的辦法,既降低了造林成本又提高了造林質量,苗木成活率都在95%以上。兩年間,聯合社累計承擔造林任務16478畝,帶動205戶貧困戶戶均增收12781元。
郝永光介紹,如今村民們參加造林的熱情很高,合作社也變得越來越“專業”。在郵儲銀行資金的支持下,合作社發展小雜糧加工。
村民楊改英和郭巧巧說:“出去打工,歲數大了沒人要。入社后種樹掙上工資,合作社逢年過節發福利。家里種的紅蕓豆、莜面還能賣上幾千元。”
走生態扶貧之路,繪就綠色美好畫卷。2018年11月13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辦公室、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國務院扶貧辦綜合司聯合印發《關于推廣扶貧造林(種草)專業合作社脫貧模式的通知》,“岢嵐模式”成了“全國路徑”。
在“一個戰場”打贏“兩個攻堅戰”,郵儲銀行的金融支持,讓黃土高坡高寒山區脫貧致富有了新抓手,為“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打開了新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