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一定程度幫助線上小微企業緩解了“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但是線下尤其制造業企業的信貸環境仍然嚴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線下制造業數據不標準、行業之間差異大、盡調難等問題。
疫情催生數字化發展,產業金融迎首個政策綱要
2020年,疫情催化數字化發展,也推動了產業創新、供應鏈金融與產融結合發展。在產業、科技、金融等產業金融多生態主體交融發展的當下,包括歡太數科在內的一些企業開始投身數字化產業金融中,規?;?、數字化的產業金融開始成為趨勢。
去年9月,人民銀行同多部委出臺《關于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支持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循環和優化升級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要求金融機構加強金融科技運用,通過“金融科技+供應鏈場景”實現核心企業“主體信用”、交易標的“物的信用”、交易信息產生的“數據信用”。
該《意見》成為我國“首個”產業金融的綱領性文件,可以預見的趨勢是,未來金融科技將作為數字化產業金融的重要實現手段,提升小微企業金融。也期待更多細則文件,繼續推廣數字化產業金融的可持續發展。
行業性難點眾多,期待細化引導、協同發展
目前在產業金融行業仍存在多類難點。
從市場參與方來看,一些核心企業以及供應鏈上的小微企業對產業數字化升級的動力不足;商業銀行尤其是大型商業銀行,對于新興的數字化產業金融仍處于觀察與逐步接受階段;作為中間方與技術賦能方的數字科技公司,很多也仍然在探索商業模式的初級階段。從技術層面來看,產業鏈內企業數據造假、企業數據安全問題、多產業之間的智能風控技術、數字科技公司資質與合規要求等領域仍然處于企業的“自我監管”狀態,不利于行業的長久發展。這些都需要政策的細化指導。
在行業興起之初,歡太數科作為數字化產業金融服務商,期待政策能更好地為行業發展提供引導與支持,一方面,激發核心企業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的意識;另一方面,指導金融機構推廣數字化小微企業金融;同時,鼓勵科技企業連接服務好雙方需求,支持有科技實力、有產業服務能力的數字科技公司,規范行業興起之初可能出現的不良商業模式。
過去幾年,金融科技在消費金融、移動支付、智能理財的金融經驗已經顯示,金融可以利用數字技術的力量進行模式革新、效率提升、體驗優化,而政策的適時管理,也為這些領域帶來了規范的、長期發展的正向引導。
國內疫情已漸趨穩定,小微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參與者,對經濟復蘇有很大的價值和意義。數字化產業金融要服務好更多的小微群體,也需要頂層設計,幫助加強同業合作、探索模式創新、創建新數字化產業金融體系。在政策幫扶與引導下,多方聯動,將數字化供應鏈實踐經驗推廣到更多產業中,助力小微企業煥發活力,創造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