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3月2日電(記者 胡亦心)在浙江湖杭鐵路杭州西站的施工現場,塔吊林立、機器轟鳴、車輛如梭,上千名工程建設者在各自的崗位上“激戰正酣”,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施工場景。
湖杭鐵路是亞運會重點配套項目,也是“軌道上的長三角”重要節點工程。項目建成后,乘客在杭州西站坐上列車,向北可以前往江蘇、河南等地,向西可去往安徽黃山,向東經過滬乍杭鐵路去到上海,向南經過杭溫高鐵到浙江溫州、福建等地,跨省市“串門”再提速。
建樞紐:杭州西站站房已拔地而起
據悉,湖杭鐵路由浙江省交通集團主導投資建設,是浙江省首次主導建設高速鐵路。該項目總投資約374億元(人民幣,下同),全線長137.8公里,設計速度350公里/小時;全線設湖州(接軌站)、德清、杭州西、富陽西、桐廬東、桐廬(接軌站)6個車站,計劃于2022年亞運會前建成通車。
該項目建成后,將與杭黃鐵路以及擬建的滬蘇湖鐵路、滬乍杭鐵路、杭臨黃鐵路和昌景黃鐵路共同形成滬昆通道南昌以東段重要的輔助通道,形成國家高速鐵路網主骨架商合杭鐵路和寧杭高鐵的南延通道。
“湖杭鐵路將成為長三角城際鐵路網的組成部分和全面實現浙江省1小時交通圈的關鍵性工程。”湖杭鐵路項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湖杭鐵路通車后,對杭州西樞紐輻射浙江乃至全國,助力長三角發展一體化具有重要意義。
位于杭州市余杭區的杭州西站是湖杭鐵路控制性節點工程,也是杭州西部的門戶和重要交通樞紐。
中鐵建工項目部負責人介紹,杭州西站堅持“大TOD”發展、“站城一體、綜合配套、三生融合”的設計理念,是一個集湖杭場、杭臨績場、4條地鐵線、城市綜合開發、城市配套工程等多工程高度集中的特大型綜合交通樞紐。
杭州西站樞紐整體以“云”的形象出現,既呼應了杭州獨有的山水格局,又象征了科創大走廊的科技精神。南廣場設置一座“云門”意向的建筑,代表著互聯網信息數據之間的自由流動,象征著杭州是互聯網新經濟之城。
記者站在杭州西站預留的杭臨績場所在之地向前望去,湖杭高鐵引入杭州西站的高架橋梁初見雛形,站房已經拔地而起,24米高架候車層的主體結構施工正在緊張進行,計劃于今年8月份完成屋面施工。
智能化:為高鐵建設增添“新引擎”
智能化建造正為高鐵建設插上騰飛“翅膀”。
在湖杭鐵路德清智能化梁場施工現場,混凝土攪拌站內看不見一個工人,一輛無人駕駛的轉載機正在把砂石原料送到上料區。
中鐵十一局項目部負責人介紹,施工人員只需在智能控制中心的模擬操控臺上操作,便可將數據傳輸至無人駕駛轉載機,拌合站內的無人裝載機就能自動上料。“遠程操控系統從攪拌站移至智能控制中心后,將原本雜亂、嘈雜的兩個小房間集成于智控中心,只需1人就可以控制兩個攪拌站。”
據悉,湖杭鐵路德清智能梁場于2020年11月全面建成投入使用。當前,智能梁場實現了攪拌站無人化、鋼筋加工智能化、模型清理噴涂自動化、養護系統集約化、自動振搗臺車械化、環保檢測信息化……智慧化的“賦能”,為項目建設增添了“新引擎”。
該負責人介紹,智能化梁場主要由智能控制中心和智能化設備兩部分組成。“通過智能化控制中心的梁場管理系統、三維空間數字化模型、語音發布系統,現在調度管理只需1人在智控中心,5分鐘就能完成現場監督、上傳下達。”
在每天一榀箱梁生產任務下,智能化設備的研發及投入可以在原120人基礎上減少46人,提高至少1.3倍的施工效率;傳統正常澆筑一孔梁需6小時,通過管道泵送工藝可以縮短為4.5小時;在鋼筋、模型、養護、張拉、壓漿、防水等較傳統作業上,可以節約13小時,大大提升項目效率。
“智能化應用為項目建設提質增效。同時,人員的精簡化、作業高效化為今后國內其他鐵路的建設提供了可適用、可復制的‘湖杭樣板’。”該負責人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