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作為一家固收強權益弱的老牌基金公司,在權益產品發行火熱的大背景下,目前面臨盡快轉型的當務之急,然而缺乏一位權益明星卻成為其“痛點”。
春節長假后,牛年公募基金發行爆款大戰正式點燃,嘉實明星基金經理洪流新品募集超過300億正式打響第一槍,廣發、鵬華、華安等頭部公募也密集上檔發行新品,而非頭部公募的泰達宏利基金也順勢推出牛年首只產品。
資料顯示,自2月24日開始,由吳華掛帥的泰達宏利消費服務開始募集,這位此前已經管理4只產品的基金經理在去年12月31日時,所管產品規模卻僅有29.02億元,從4只產品今年以來凈值增長看,目前表現平平,特別是管理時間將近6年的泰達宏利復興年內業績回報甚至為負,如此情況下,由其掛帥來為公司競爭主動權益新品爆款,預期很難樂觀。此外,公司的海歸基金經理師婧從管理QDII基金轉向A股基金后,收效也不佳。作為一家固收強權益弱的老牌基金公司,在權益產品發行火爆背景下,正面臨著轉型陣痛。
主動權益類基金“勢單力薄”
去年新發四只未能躋身爆款行列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四季度末,泰達宏利基金總資產在基金公司規模排名中位列第65位,同比下降9位。雖然其全部資產合計小幅上升,但若單看非貨基資產規模,則去年四季度末下降了大約15億元。
從權益、固收兩大類產品看,固定收益一方占據著壓倒性的優勢。按照2020年末不同份額分開統計的數據,公司惟一規模超過百億元的是一只貨幣型基金產品。同時,規模榜上排在二到五位的產品也被債券型基金所包攬。而在權益類基金中,排名最高的泰達宏利市值優選規模也僅11.85億元。
或許是意識到公司權益產品相對薄弱的事實,在2020年內地公募爆款大戰中,泰達宏利基金有意識地增加權益類產品的發行,分別發行成立了泰達宏利消費行業量化、泰達養老2040、泰達價值長青、泰達宏利高研發創新6個月四只產品,可從發行募集成績看,四只產品均與同行的爆款首發規模相差甚遠。以最新基金規模看,泰達價值長青的兩類份額合計規模在去年末約為6.42億元,而這已經是幾只產品中表現最好的。對此情況,基金公司或許可以以幾只產品相對偏權益低風險屬性不受寵作為解釋理由,但公司長期在渠道和基民中給人以股弱債強的印象或許才是新品募集效果不佳的主因。
“雖然公司去年權益類產品業績不錯,但是拉長周期看整體水平一般。從銷售的角度看,或許由于此前業績的平庸導致其在去年不敢發力,從而影響了整體的規模。”愛方財富基金分析師陳亮亮如是分析。
從存續產品端來看,《紅周刊》記者發現,公司僅有泰達宏利市值優選、復興偉業、效率優選3只產品的規模突破了10億元,而最新規模不到1億份的權益類產品則包括了泰達宏利紅利先鋒、領先中小盤、藍籌價值、睿智穩健、品質生活等大約10只產品。其中,成立時間最早的一只是成立于2009年的泰達宏利品質生活。
資訊數據顯示,泰達宏利品質生活規模歷史上也曾有過突破6億元的光輝時刻,但是近兩年卻基本維持在1億元以內艱難生存,規模的大幅回撤自然和長期業績表現平平有關。最新的年化收益顯示,該基金的年化收益僅約為3.55%,在同類41只基金中排在倒數第三位。
從基金選股角度來看,或許是由于權益部分的業績比較基準對標滬深300,因此基金經理所重倉的全為投資者熟知的白馬藍籌股,但是投資上的布局或有瑕疵:首先,基金經理對于十大標的持股相對平均,這也導致即便單一標的漲幅出色,其對組合的貢獻也是微弱,四季報中除第一大重倉中國中免(601888)超過6%外,其余重倉股的持股占比均不到5%;其次,基金經理重倉配置的保險類股票或多或少拖累了組合,最近一期財報中的中國平安和中國太保(601601)全年漲幅幾乎為零。整體看,基金經理似乎傾向于平均化配置細分賽道龍頭。
主動權益基金經理陣營星光暗淡
主要候選人各存短板難成“一哥”
在規模差強人意的背后,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業績穩定性不好或許也是問題的主因之一。作為一家成立時間相對較長的基金公司,泰達宏利也曾出現過多位權益明星基金,但可惜的是,無論是早先的曾昭雄、李澤剛,還是后來的劉青山、梁輝,如今均已離開創立了自己的私募;而史博、呂越超、康賽波等昔日明星也改換了門庭。從這個現象看,該公司頗有些主動權益基金經理“黃埔軍校”的味道。
數據顯示,公司目前的現任權益基金經理有吳華、莊騰飛、張勛、王鵬、劉洋、劉欣、周琦凱、師婧、賴慶鑫、孟杰等人,表面看人數并不少,但問題卻同樣存在。單純從基金經理崗位的任職年限來看,記者發現,多數人任職時間都超過3年,除去主要管理被動指基的劉欣從業時間較長外,吳華和張勛兩人在基金經理崗位上任職時間都超過6年,雖然兩人盡管去年在管產品業績尚可,但面臨著“叫好不叫座”的尷尬。以吳華來看,在本周擔綱管理新產品前,其去年也競爭過一次爆款基金經理了,去年6月24日成立的泰達價值長青兩類份額合計的規模僅僅只有12.79億份,四季度末的規模甚至縮水至4.90億份,縮水了三分之二,陷入“贏了業績輸了規模”的怪圈。
對于吳華,濟安金信基金分析師程穎指出:“從在管基金持倉看,在選股規模方面,他以大盤股為主;在財務資質方面,他選股以成長股為主。該基金經理在管基金中,規模較大的泰達宏利效率優選混合和泰達宏利復興混合在任職期間的收益率均弱于同類平均,基金經理并不具備明星效應。”
面臨類似問題的還有任職時間超過6年的張勛。在他管理的五只基金中,有兩只是去年4月中旬走馬上任的,雖然至今管理不到1年的時間都實現了大約翻倍的優異成績,但是其管理的產品最新規模卻分別僅為3.60億元和2.80億元,這從一個側面體現出基金經理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是有限的。
對比上述兩位,泰達宏利主動權益團隊中還有多位基金經理面臨產品規模不濟兼業績慘淡情況。以周琦凱為例,數據顯示,盡管周的累計任職時間已經超過5年半,但是目前最佳任職回報卻為-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