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3月1日電 (記者 陳靜)大醫院里知名專家“一號難求”,排隊幾小時、看病幾分鐘困擾著真正有需要的患者;專家則常常為應對大量不對癥患者而心力交瘁,這在當下中國醫療機構是不爭的事實。
如何破解這樣的尷尬,讓有限的醫療資源確實造福患者,同時帶給患者良好的就醫體驗,成為醫院和醫生們思考的議題。記者1日在走訪中獲悉,上海綜合性大醫院創新推行“精準預約”掛號模式:患者在預約掛號時,就將相關診斷報告、病史資料等信息上傳,專家先行審核,如果對癥或者患者情況危重,便會盡快給與預約掛號。否則,醫生會將理由和就診建議通過短信告訴患者。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乳腺外科副主任醫師殷文瑾是該院率先“吃螃蟹”的專家之一。殷文瑾1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由于前期已經通過患者上傳的病史資料了解了大致病情,在接診時,溝通變得更高效了。”精準預約嘗試至今,她明顯感覺其門診收治有效患者的絕對數增加了,與患者的“粘度”也更高了。據悉,目前,仁濟醫院已有15個科室的60余位專家開通精準預約功能,因此受益的患者超過600人。
事實上,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臨床學科越分越細,尤其是三甲醫院(綜合性大醫院),在一二級學科的基礎上,還有很多亞專業。患者由于信息不對稱,盲目奔著專家去,以為只要是專家就都能看,其實不然。到找錯專家掛錯號的狀況屢有發生,患者費時費力,問題得不到解決。與此同時,一些病癥低年資醫師即可處置,無需權威專家出馬。
仁濟醫院門急診辦公室主任張斌淵介紹,經過多輪試點測試后,去年底,第一批專家門診精準預約通道開通。這一預約新模式,讓那些真正需要權威專家診治的患者能在第一時間得到治療,充分體現分級診療體系中專家的功能定位,實現醫療價值最大化;同時篩選出一部分掛錯號的患者,讓他們少走彎路。
仁濟醫院胸外科主任趙曉菁也是精準預約模式的積極倡導者和踐行者。當日,他接受采訪時說,這種新模式之下,其每日門診量降低了,與患者的溝通時間大大增加,被收住入院治療的人數也大大提升。這位專家欣慰地表示,與以往一天接診120個左右患者相比,現在每次的門診數只有40個左右。他與患者溝通的時間也由原來匆匆的2到3分鐘增加至15分鐘;以前他的門診收治率只有10%,現在提升到50%—60%。更多患者受益。
趙曉菁認為,如果精準預約模式得到進一步推廣,醫療資源價值將實現最大化, 醫院人群聚集將大大減少,醫患雙方的滿意度都會大幅提升。在采訪中,這位專家坦言,實現精準預約的背后,是醫生為審核患者相關資料犧牲大量休息時間。他常常在兩臺手術間隙,利用碎片化時間研讀患者病史資料。但是,他認為,提升醫療效率,實現準確、快速問診,這樣做值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