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2020年全國兩會建議提案辦理情況匯報,要求匯聚眾智促進做好政府工作、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今日本報記者通過梳理互動易平臺、股吧、機構調研等公開交流平臺上的留言、詢問,從中透視廣大投資者對上市公司參與全國兩會的關注點。
2021年全國兩會臨近,在代表建議和委員提案出爐前,近日,投資者率先拋出了其2021年的兩會愿景。
去年,公募基金大放異彩。《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近日,有投資者在上證e互動上呼吁兩會代表委員,建議加強基金行業不同類型基金的最低行業持倉要求,防止基金跟風市場單一熱點行業,導致原行業失血。此外,機構投資者應彰顯長期資金屬性也是投資者的熱盼。
今年以來,機構抱團持股成為市場關注的熱點。市場人士認為,在資本市場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的背景下,需要進一步完善制度設計,不斷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創造和培養機構投資者長期投資的土壤和習慣。未來,長期業績優秀的機構投資者將脫穎而出。
“‘抱團’是一個結果,優質上市公司稀缺才是抱團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利得基金副總裁黃曉鋼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機構投資者在專業能力、抗風險能力、市場分析能力、公司調研能力等方面具有相對優勢,剔除特殊情況,對優質標的抱團是價值認同的直接體現。從投資角度而言,機構投資者與普通投資者的盈利需求也一致。
寶新金融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機構抱團容易形成較大的潛在風險。近年來,公私募基金得到了快速發展,但也出現了新問題。除了抱團,同一基金經理管理多個主題基金,類似主題基金多次募集,部分基金管理規模過大,都會造成投資標的過度集中,以及新老基金相互接盤等。在發展壯大機構投資者的過程中,這些潛在風險點需要獲得監管機構重視。
對此,投資者還提出,“行業主題基金應該作為該行業長期壓倉資金,體現機構投資者長期資金性質。”
黃曉鋼認為,行業主題基金可以進一步發揮公募基金的產業研究、市場分析、風險控制等優勢,對績優或潛力公司持續賦能,在給予發展所需要的資本助力的同時,幫助企業獲得其持續領先發展的可能,是實現用資本活水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重要渠道,是投資人分享社會、企業發展進步取得共同收益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