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位于戈壁深處的中國高放地質處置北山地下實驗室溫度已是-15℃。
趕在滴水成冰的日子到來之前,2020年12月28日,北山地下實驗室總設計師、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副院長王駒參加了北山地下實驗室水線勘察及工程建設開工儀式。
當天天公作美,藍天白云,艷陽高照,王駒的心情和天一樣,美得很,開工儀式意味著實驗室項目正式開工建設。
從北山回來后,王駒依然忙碌。施工前期準備,包括即將要開始的道路招標工作。
“你下次再去北山,就不用走‘搓衣板路’了。”提到4個月前科技日報記者實地探訪的情景,王駒對記者打趣道。
最讓王駒及其團隊高興的是,北山場址勘察結束了,分析結果顯示:巖心完整性極好。從1993年開始,作為“我國高放廢物地質處置技術研究”子課題負責人,王駒一直在尋找完整性極好的巖心,作為適合高放核廢物處置的深坑。找到完整性極好的巖心,意味著實驗室開建有了更充分的科學依據。
因為大雪封山,王駒和團隊年前終止了在北山的戶外工作,集體撤回北京。臨走前,大家將勝似家人的狗狗——小二和小黑一家托付在了山下的玉門營地。
“狗在門口一蹲,汪汪一叫,荒漠就有了家的感覺。”2011年、2019年,小二、小黑先后被帶上山。野外工作時,小二、小黑要么趴在人的腳邊,要么追逐戲耍,給科考隊員寂寥的野外生活帶來很多難忘的回憶。
1月16日,一場寒流,大雪紛飛,10歲的小二,竟然沒有挺過去,已安睡在玉門營地的桃樹下。
朋友圈里,50多歲的王駒毫不掩飾地表達自己的不舍:愿你在天堂,依然快樂、無憂,護佑我的山,我的兵。
在心里,王駒已和小二約定:來年桃花盛開時,我們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