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2月5日訊 作為城市的基底和人類棲居的載體,住房在不斷的更新中,漸漸演變為一種生活方式的代名詞。如馬洛斯需求層次理論,人居建筑逐漸從滿足居住需求發展為“美好生活”的見證者,并顯現更多開發商對“人文”的關注。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開發建設也從增量發展轉入存量挖潛狀態,舊有建筑開始升級、新的房屋不斷迭代。在這個過程的參與者中,不乏像星河灣這樣的企業,從城市塑造的宏觀和產品打磨的微觀著手,用更具人文氣息的關懷帶給城市以深度和生氣。
宏觀星河灣 |以高質量賦能城市美好
以維護、拆除、重建等方式使城市土地得以合理的利用,并強化城市功能,提高居民生活品質,城市更新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有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廣東省累計實施改造面積82.3萬畝,累計節約土地20.4萬畝,節地率達42.4%。
對此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國發院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秦虹秦虹認為,城市更新是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經濟、社會、文化等一系列問題的非常重要的舉措和手段。
城市更新也出現在“十四五”規劃建議中,2020年12月21日召開的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透露,2021年住建部將重點抓好八方面的工作,其中便包含“全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作為城市運營者,星河灣積極參與到城市舊改工作中,用高質量發展綜合實力為城市煥新。在2020年下半年,星河灣連續拿下廣州主城區番禺萬博CBD板塊塘步東村、南村村,及沙頭街小羅村三個舊改項目,改造投資達207.67億元。
城市更新需要企業高質量產出,注重返還公共設施,注重保留“鄉愁”,星河灣也把一貫的高品質延續到舊改工程之中。這從星河灣2019年進入的蘿峰村舊改項目中可見一斑:項目回遷安置房均以層高3.1米至3.3米打造,遠超市場上2.6到2.8米層高;在裝修標準上也綜合運用一線品牌的石材、木材以及電器,大大提升了居住的品質感。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讓城市更快展露新顏,也為了原住民更早居有定所;該項目從批復到進入復建動工階段,僅用了一年時間,打破了常規城市更新項目拆遷時間長、進展緩慢的“魔咒”,星河灣用自己對于“人文”的關懷,創造了在廣州乃至全國城市更新歷程中罕見的“蘿峰速度”。
微觀星河灣 |以人性化產品提升人居體驗
除了從宏觀層面著眼,用建設者的身份迭新城市的天際線,星河灣還從“產品”的微觀層面踐行人文關懷,以更貼近生活的項目設計,帶給業主新的人居體驗。
年初爆發的疫情,影響著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而因疫情居家期間出現的居家娛樂、健身、居家辦公等生活方式,也開始在觀念上引發人們對人居與社區的重新思考。當身處封閉的空間,房子對于人的意義已經超越了“居住”本身,對建筑的健康、休閑性能的需求開展逐漸顯現,也從建筑密度、場景景觀、歸家動線、物業服務等幾個方面給開發商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星河灣的建筑理念中始終飽含著挖掘品質生活、營造健康人居的愿景,貼近市場變化和客戶需求。如在去年11月加推的沈陽星河灣項目中,公司面對行業新趨勢不斷調試自身的產品,從戶型空間出發,夯實人居底層邏輯。其明星產品289平方米的戶型在五室兩廳四衛格局中,三個南向臥室既可以滿足功能性與舒適度,又能最大程度地享受陽光與園林風貌。與此同時,居住空間的動線以“十字中軸”為原點,形成動靜有序的空間布局;套房擁有獨立的衣帽間、衛生間、飄窗,通過設計的尺度感不斷延展空間,并保障生活的舒適性。
對于未來的居住需求,曾有分析人士指出:“住房和社區不僅僅由它們的物質層面所定義,同時也可被視為一種心理環境。”星河灣正是將品質生活場景濃縮入人居產品,營造更加“以人為本”的健康生活環境,從而筑造出后疫情時代的理想住宅。
此外,星河灣積極踐行企業社會責任,投身公益事業,彰顯人文擔當。在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表彰大會暨首場脫貧攻堅先進事跡報告會上,星河灣榮獲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在“人本”的道路上,星河灣行穩致遠,以人居改造城市,用公益回饋社會,發揚民營企業的榜樣力量,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的企業發展之路。
(以上圖為星河灣授權中國網財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