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蘭州日報
安寧區環衛局干部李可,12月28日,罹患疾病與世長辭。生前,他作為駐村幫扶干部,曾擔任禮縣中壩鎮新寨村駐村幫扶工作隊第一書記兼隊長。和鄉親們打交道日久生情,彌留之際,念念不忘這座村莊的一草一木,令眾鄉親心中很是悲慟。
中壩鎮位于甘肅省隴南市禮縣中部,這里四季分明,民風淳樸,風景如畫。這么好的地方,可村上卻缺乏主導產業,群眾增收門路單一,村集體經濟的薄弱,黨組織服務群眾能力差,發展水平低,脫貧難度大。2019年5月14日,李可加入安寧區幫扶隴南市禮縣幫扶工作隊。這一年,他駐該村幫扶231天,在他的帶領下,該村脫貧189戶763人。2019年,李可被評為該年度優秀第一書記。
走過李可曾經工作的地方,記者了解到,新寨村在2013年建檔立卡時,有貧困戶379戶貧困人口1627人,在李可入村時,全村尚有203戶、797人還沒有脫貧,貧困發生率24.82%。作為駐村幫扶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長,他深感責任重大。剛到新寨村,他走村入戶訪民情、與村組干部搞座談,了解情況,商量對策。從哪里入手抓突破?哪里抓提升?這是他思考最多的問題。直到心里有了底數,他認定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提升戰斗力是關鍵,由是,作為駐村第一書記,李可特別注重在脫貧攻堅中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針對村干部服務意識淡薄,為群眾辦事不主動,群眾意見大的實際,李可從抓嚴抓實村干部的坐班值班開始,白天輪流值班,晚上走村串戶訪貧問苦、征求意見、講解政策,群眾滿意度大幅提升。
他利用與蘭州市委組織部共駐共建的機會,通過“共建組織、共抓隊伍、共享資源、共謀發展”,投入5萬元經費,編印了《新寨村黨支部工作制度匯編》,健全各項工作制度。領辦“扶貧夜校”13期,完善臺賬資料24套,提升了黨支部建設的規范化水平,推動了各項工作“提質增效”。
用腳步丈量民情,李可通過實干凝聚人心。與他一起工作的村干部說,為進一步吃透村情戶情,駐村不久,李可便與工作組的同志一道走訪村民。村前戶后、田間地頭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他掌握村情戶情,梳理脫貧難題,制定脫貧計劃和幫扶措施,一戶一戶督促落實。他將全村的脫貧任務牢記于心,帶領工作隊發揚不怕疲勞、連續作戰的頑強作風,始終一心撲在扶貧事業上,全力加快全村的脫貧工作。
新寨村村民對國家政策、法律法規了解少,無形中制約了大家勤勞致富的步伐。李可協調落實資金5萬元,牽頭組建了“新寨村黨建之聲廣播站”,定期廣播,把黨的政策宣傳工作融入到黨員群眾的日常生活中。針對村組干部人手少、工作量大等問題,他充分借鑒蘭州城市社區管理經驗,在全村設置三級網絡,劃分7個網格,利用原來村上各組的組織構架,調動各項資源,提高了村務工作效率和水平。
在扶貧過程中,這支扶貧工作隊堅守脫貧攻堅一線,既要面對面幫助貧困群眾堅定脫貧信心,又要做涵養文明的鄉風的使者,李可通過扶貧夜校、入戶宣講、張貼倡議書等形式,示范引導村民改變生活陋習,組織廣大村民開展拆危治亂、共建美麗鄉村,多方籌措資金在全村投放垃圾箱20個,建成21處垃圾池,對21名公益性崗位人員實行“分段管理、分批運輸、分期考核”,引導村民養成衛生環保的良好習慣。還著力開展了“好兒媳”“好婆婆”“最美庭院”評選活動,促村莊文明鄉風日益形成。
李可還積極協調安寧區環衛局、商務局、城發集團及禮縣有關部門,籌措辦公桌椅、臺式電腦、無線音箱設備、筆記本電腦、打印機等價值5萬元的物資,用于村內發展和改善辦公條件。認定發展種養殖和外出務工是提高群眾收入“一超過”的兩大關鍵,發展種養殖是基礎后,李可帶領工作隊走家串戶,鼓勵農事生產,組織動員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和邊緣戶全覆蓋發展“五小產業”。如今,該村發展畜牧養殖戶5戶、中藥材100畝、蠶豆500畝、花椒300畝等,建成垂釣園和養魚池各1座,有效促進了農戶增收。
去年,新冠疫情發生,網格化管理發揮了重要作用,全村無一例感染病例。李可積極籌措物資應對,在疫情基本穩定后,又組織人員宣傳就業務工補助政策,積極引導動員村民盡快外出務工,累計輸轉430余人,最大限度地減少疫情對當地群眾收入的影響。
作為一名黨員,李可始終牢記初心和使命,村民說,他生前一一走訪了全村的379戶貧困戶,逐戶詢問鄉親們的生產生活、身體狀況及孩子學習教育等情況,真心解決“看病難、上學難、就業難”的問題。特別是困難家庭,他多次帶領工作隊前去看望慰問,送去米、面、食用油等慰問品。抓住貧困戶的貧困根源,根據不同的貧困類型,建立具體的幫扶方案,熱心的“老李”自己先后捐出了個人工資2000多元,聯系熱心企業幫助困難大學生,資助大學生潘美娟1萬元助學金,向趙若蘭、巨紅偉5名高考錄取生分別捐贈1000元現金以及筆記本電腦、書包等學習用品,鼓勵孩子們好好學習、早日學成報效家鄉。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旭永 特約記者 張小燕 許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