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夏子軒
零門檻、低保費的城市惠民保,一興起便迅速成為保險界的“網紅”。
伴隨著230個城市上線近百款惠民保,保險行業一直疑惑其發展現狀、持續性、是否能替代商業保險等問題。
作為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融合發展的一個重要范本,惠民保是一款普惠型重大疾病補充醫療保險產品,是政府關切民生的一次創新嘗試,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醫保不足,讓市民擁有更多層次保障。
然而,惠民保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也引人關注。
多位保險行內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分析,一方面,惠民保承保條件門檻偏低,容易吸引身體狀況不佳者投保;另一方面,保險公司秉持保本微利原則,只有參保人數足夠多,平價惠民保才能實現良性循環,若投保與賠付長期不對應,保險公司將難以為繼。
由于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醫保政策及醫保目錄存在差異,居民年齡結構及醫療費用分布不均,導致惠民保要建立協同聯動管理機制、進行統一的監督指導和真正實現全國統籌面臨重重困難。
水滴保險研究院在其最新發布的《2021年互聯網健康險趨勢分析》報告認為:“銀保監會去年就出臺了《關于規范保險公司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業務的通知(征求意見稿)》,預計今年上半年將正式實施,屆時惠民保也將進入規范發展的階段。”
盈利與福利的差距
對投保人而言,惠民保可持續性問題是核心關注點。
2015年,深圳市推出惠民保雛形—重特大疾病補充醫療保險,最初上線保費價格為每年18元,截至2019年參保人數750萬,參保率達到50.4%。但自上線以來一直處于虧損狀態,賠付率一度高達136%,影響保險公司償付能力。
惠民保本質上是一款商業健康險,由于保費低,參保門檻低,本身很難實現盈利。保險公司看重的是惠民保獲客能力,在此基礎上對投保客戶進行二次開發,帶動其他商業保險產品的銷售。
事實上,惠民保參保門檻過低,讓大量高危人群主動加入,而有更好保障解決方案的低危群體不愿意加入,使得參保人群受限。
如果參保人數不足,保險大數法則不確定性則增強,風險難以有效分攤、產品持續性不足等情況都有可能出現。
2020年11月26日,復旦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安全研究中心發布《普惠保險在健康管理中的應用—基于惠民保的深度分析》(簡稱《分析》)顯示,目前不同地區參保人數從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參保率大多不足10%,極可能加劇惡性循環。
《分析》指出,惠民保大多地區為自主參保繳費,而非醫保個人賬戶劃扣,可能存在逆向選擇,保險公司風險提高。為規避風險,保險公司可能選擇提高保費或降低保障,導致惠民保產品吸引力降低,迫使低風險人群退出;若保險公司維持原來保費和保障體系,經營成本將居高不下,最終退出普惠保險市場。
2020年8月13日,由浙江省嘉興市民政局指導、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公司嘉興中心支公司承保的惠嘉保正式發布。保費為69元一年,健康保障最高可達200萬元。同時惠嘉保為參保人提供腫瘤早篩、腫瘤疾病咨詢、分診服務、藥品配送等7項腫瘤增值服務。
然而,僅上線1個月惠嘉保就宣布停止投保。2020年9月24日,惠嘉保在官網發布公告表示,由于相關政策限定,惠嘉保產品近期無法再次上線。此前已成功參保繳費的市民,將由中國太保嘉興中心支公司承保,保險責任及理賠服務按照前期公開宣傳執行。
蝸牛保險報告總結出惠民保三大趨勢:第一,政府部門正通過制度設計,保障其可持續性;第二,由于全國區域醫療資源、醫保報銷比例等差異,出現全國統一版惠民保可能性較低;第三,因為價格便宜、門檻低等,惠民保和網絡互助都受到欠缺保險知識、擁有保障剛需的市民青睞,但因合規性存疑、寬進嚴賠、分攤費用激增等原因,網絡互助已開始退潮,而有政府指導的城市惠民保,有望在未來逐步取代網絡互助。
惠民保保障期限為一年,2020年各地推出的惠民保今年將交出首張成績單,并面臨續保考驗。
目前來看,不同城市惠民保將逐漸出現分化,定價不合理、經營管理不善、參保率不高的城市惠民保很可能因為虧損而難以為繼。屆時,惠民保也將進入規范發展階段。
惠民保全面統籌或是機會
從保險大數原則來看,如果能在全國范圍內實現惠民保統籌,或許可以降低賠付率的問題,實現更加可持續發展。
惠民保“一城一策”特點,導致各地承保保險公司難以統一,保障責任、報銷比例等方面不盡相同,區域差異較大。
具體來看,東部省份占據惠民保產品90%以上數量,西部地區僅有寧夏、四川、廣西、貴州、重慶共8款惠民醫療保險產品。各省份內部表現也不盡相同,如廣東省目前共推出14款產品,為各省之最;廣東、四川、浙江、江蘇四省27地合計參保人數超過2000萬,其中廣州、深圳、成都、淄博、北京五個城市參保人數在百萬級。
1月21日,蝸牛保險發布《百城惠民保深度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惠民保競爭提速,同質化初顯。比如浙江寧波有“工惠保”“甬惠保”“市民保”三款,參保門檻相同、保費相近、保障責任相似,看不懂條款的市民只能“盲買”。蘇州、福州等十幾個城市也已存在兩款以上類似產品。
“惠民保便宜到人人買得起,且無年齡、職業、病史等限制,老年人、高危職業等無法購買商業保險的人群也能參保。”1月21日,蝸牛保險CEO尚萌萌表示,雖然全國參保人數激增至超3000萬,深圳參保率超50%,但在大多數城市,當地惠民保參保人僅占醫保參保人總量的1%―15%,未來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從惠民保模式看,目前落地的城市惠民保項目中可分為政府主導型、政府指導型以及純商業經營型。
據國泰君安分析師劉欣琦統計,截至2020年11月25日,由政府部門主導的惠民保產品占比為21%,政府指導項目占比53%,政府未主動參與項目占比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