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提煉總結為我們黨在嚴峻挑戰下做好經濟工作的一條重要的規律性認識。當前我國科技創新整體水平如何?還存在哪些亟待補齊的短板?下一步該如何發力?經濟日報記者就有關問題采訪了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
記者: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0中國經濟數據亮點很多。您認為從當前國際國內的經濟形勢看,中國科技領域最大的亮點是什么?
薛瀾:我想科技領域最大的亮點是,在今天的中國,創新驅動發展已經形成全社會勢不可擋的洪流。從這一點看,今天我們真正迎來了推動創新發展的最好局面。
這種局面有很多具體體現。我國科技創新日趨活躍,研發投入總量已達到世界第二;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科技論文產出國,最大的專利申請國;科技創新應用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應該說,無論是科技創新能力還是創新速度,我們都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
記者:您認為當前我國科技領域面臨的主要短板是什么?應當如何加以解決?
薛瀾:首先是我們在一些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仍然受制于人。中國創新領域實現跨越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我們的改革開放,得益于比較和平、開放的國際環境。現在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貿易保護主義上升、逆全球化思潮抬頭,一些國家對我們發起了技術制裁。在此形勢下,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問題十分突出。
另外,基礎研究薄弱仍是科技創新領域的一塊短板。應該看到,盡管我國科技創新整體實力已接近世界第一方陣,但和美國相比實際還是有著相當的差距,這里面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原創性基礎研究。以論文為例,幾年前我們做過一個分析,我國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雖然增長速度很快,但論文數量卻只有美國的1/3。
記者:在您看來,激發基礎研究動力,促進基礎研究轉化為生產力,我們還需要在體制機制方面做出哪些突破?
薛瀾:基礎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需要國家持續穩定的投入。我國基礎研究占全部科研經費的比重2019年首次突破6%,但跟一些國家百分之十幾的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首先必須增加對基礎研究的投入,穩步提高基礎研究占全部研究經費的比重。
其次,要努力營造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現在我們從事基礎研究的人很多,但學術氛圍還比較浮躁,這里面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比如,我們過去常常講要鼓勵競爭。這樣一來,一方面確實會充分調動大家發表論文的積極性,但另一方面也容易滋生“短平快”的研究風氣。因為基礎研究有其自身規律,受論文考核等種種因素影響,一些基礎研究領域的科研人員便不敢去“碰”那些雖有原創性、前瞻性和引導性但周期長的研究問題。如何改變這種風氣和環境是我們要去努力的。
再次,要努力創造潛心研究的基本條件。然而,我國大部分高校和科研機構都是按照事業單位模式管理,其工資長期以來處于較低的水平。面對居高不下的房價,很多年輕人缺少穩定、體面的收入,也就很難安心從事基礎研究。如何讓我們的基礎研究工作者能夠心無旁騖地“板凳甘坐十年冷”,這是我們需要著力解決的一個問題。
記者:我國建設創新強國,以創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您認為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
薛瀾:首先,要進一步推進有關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可以探索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現代院所管理制度。
其次,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營造更完善的市場環境。創新說到底是把知識變成價值,而“變成價值”的場域是市場。我們之前跟隨中國科協到地方調研曾發現,很多地方的創新環境、創新生態還不盡理想,不利于企業積極主動去創新。
未來,如何在促進科技創新體系和產業發展的互動關系中探索出一條新路,讓更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全社會轉移擴散,相關機制仍有待完善。如何讓不同的研究機構、企業間知識、人才、資本的流動變得更加順暢,這些都是需要我們著力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