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A股國際化進程加速,外資也不斷加速流入A股,外資投資占比也快速提升。據wind統計,截至2020年底,外資持有A股市值達2.52萬億元,占流通A股比重4%左右。外資素來有“聰明錢”之稱,被視作投資風向標,那么外資流入A股呈現哪些特征?又將帶來哪些投資機遇?近期,國投瑞銀基金的權益投資總監周奇賢坐客國投瑞銀2021年第二期“基金會客室”,剖析了外資投資風格與選股邏輯,并深入分析了未來A股港股兩市投資機遇。他表示,外資青睞市值大、流動性好的行業龍頭股,且持有時間較長;在行業方面,周奇賢認為A股新能源板塊在全球都具有一定競爭力,是A股最有機會走出去的賽道。
外資偏愛行業龍頭
周奇賢指出,近年來,外資一直在持續穩定布局A股市場,在行業配置方面,外資更關注上市公司背后的產業優勢,而在個股選擇方面,外資傾向于配置大市值、高股息、中低估值的投資標的,尤其注重企業穩定持續的盈利能力,對核心資產股的布局呈現高度集中配置的特點。
“外資在行業配置方面,關注具有地方特色的優勢產業鏈;而且在選擇龍頭個股時,有其深層次邏輯。”周奇賢補充表示,“其一、龍頭個股流動性好;其二、外資看重企業治理規范性,因為外資很難高頻追蹤上市公司的經營情況;其三則是從長期來看,行業會呈現向頭部集中的趨勢。”
此外,周奇賢認為國產替代也是A股特有的投資邏輯。“國內擁有完善的制造業體系,同時還具有龐大的內需市場,如功率半導體或者模擬芯片等比較成熟的產業,能以相對低的成本保證穩定的品質,未來實現國產替代的機會比較大。”周奇賢表示。
新能源最有可能走出去
在政策加碼、資金追逐背景下,新能源板塊無疑成為A股最受關注的板塊之一。但也有觀點表示新能源估值過高,泡沫較多。對此,周奇賢也分享了他對于新能源未來行情的看法。
周奇賢認為,新能源應該是A股最有機會走出去的賽道。他表示,從產業鏈上游來看,包括發電、光伏等都具有政策優勢和生產優勢,我國光伏產業生產在全球市占率超70%,具有絕對領先地位,隨著全球潔凈能源比重不斷提升,國內的光伏板塊將會是最主要的受惠者之一;從消費應用端來看,未來電動車取代燃油車會是長期趨勢,國內擁有優質的電池供應商,也擁有全球最大的內需市場,所以電動車也具有長期投資價值。
“所以整體來看,國內在新能源板塊供應鏈上,已經處于頭部位置,未來隨著市場快速發展,極有可能與后來者拉開較大差距。”周奇賢強調,“盡管短時間會有較大波動,但新能源板塊的投資機會可以延續到2035年,正是因為賽道好,所以估值容忍度較高。”
長期看好A股港股投資機會
回到2021年A股的整體行情預判,周奇賢表示,得益于三方面的支撐,堅定看好未來A股投資機會。第一,未來更多增量資金流入A股,包括外資流入以及居民儲蓄“搬家”至權益市場;第二,當前A股整體估值沒有出現過度高估,而隨著經濟復蘇企穩,企業會在2021年實現較高的盈利增長;第三,民主黨拜登上臺后,中美關系相對更規范、可預期性更高。
具體到A股行業配置方面,周奇賢認為2021年會進行均衡配置,投資策略更偏向價值型投資。他表示,隨著疫苗普及,全球國際貿易活動會逐漸恢復,過去被低估的工業金屬、服務業等行業也會回到正軌。
此外,周奇賢對港股也保持樂觀態度,主要原因在于,港股聚集了大量互聯網、醫藥、科技、消費等行業的龍頭公司;同時,由于港股更接近國際化市場,在中概股回歸浪潮中,更多公司會選擇港股二次上市,港股結構會得到不斷優化,所以未來港股具備較高投資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由周奇賢擬任基金經理的國投瑞銀開放視角精選混合型基金(產品代碼:A類010425;C類010426)正在發行,該基金在資產配置方面,以A股投資為主,同時以10%到50%的比例參與港股投資,捕捉A股港股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