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者按:在2021北京兩會召開之際,北京市政協委員,民建會員、北京市外企新聯會會長孫子強建議,北京在建設科技創新中心時,要注意軟環境建設。在扶持激勵創新主體的同時,應該通過頂層設計來實現高度協同,構建“人才+科技+金融+產業+市場”政策鏈,打造寬松良好的創新軟環境。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經濟網”。
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重塑世界經濟結構和競爭格局,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深入發展,全球創新資源加速流動。對于世界各國來說,科技創新已成為綜合國力形成的關鍵支撐點,而擁有世界級的科技創新中心,能夠最大程度吸引和匯集全球創新要素、發展高能產業、增強國家綜合實力,進而在國際競爭中獲得戰略主動權。成為國際高科技產業競爭的關鍵點。
根據畢馬威2019年發布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報告》數據,在“可能產生最具顛覆性技術的國家”的排名統計中,美國和中國分列前兩位。在“未來4年里有望引領全球科技創新”的榜單中,北京成為未來四年內全球第二大最受關注的技術創新中心。同時,58%的受訪者認為未來4年里硅谷將丟掉“全球創新之都”的寶座。而在科爾尼發布的2020年《全球城市綜合排名》中,北京排名由自2015年以來一直保持的第9位躍升至全球第5位。在專利數量、獨角獸企業、高技術裝備制造業等領域均有不俗表現。
北京正在為建設科技創新中心而努力。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是一個系統工程和長期過程,是經濟規律和政策共同作用的結果,既需要尊重市場規律,也需要基于實際情況的科學謀劃和有效的政策實施。古語有云:“鳳無梧桐不棲”,在扶持激勵創新主體的同時,北京應該通過頂層設計來實現高度協同,構建“人才+科技+金融+產業+市場”政策鏈,打造寬松良好的創新軟環境。
根據經濟內生增長理論,對技術創新,人力資本的投入是經濟長期增長的驅動力,在科技創新時代,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于北京來說,要在人才競爭中爭取優勢,應從重視人的產出轉變為重視人才本身。比如通過個人收入調節及稅負政策養護高科技人才,為優秀科研團隊和科研人員創造“十年磨一劍”的科研環境和適宜創業生活的生態環境同時加快優化以知識產權為主導的激勵政策,加快兌現技術資本化,切實維護他們對創新成果的收益分配權,讓他們在北京能夠真正安居樂業潛心研究。
“酒香也怕巷子深”,北京應將創新文化建設納入科技工作,著力宣傳打造北京在全球范圍內“包容、開放、前沿、創新”的科技城市形象,對于北京來說是打造世界級科技創新中心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除了人才的因素外,北京未來發展科技創新中心的定位也至關重要。在戰略路徑上,一方面,應由政府驅動逐步轉向企業驅動、大學和科研機構驅動,真實反映產業需求,圍繞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術和新興產業領域,加快推進產業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的研發與突破,充分實現本土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另一方面,應利用北京的獨特優勢,加強配置和利用全球創新資源的能力,打造創新的國際影響力。在創新投入體系建設方面,應通過優化財政科技創新投入機制和稅收制度,降低科技人才個稅及企業各項稅賦。提高社會整體科技成果產出效益。
科技創新源于科研,助力于金融,成功于市場。北京金融機構眾多,各類資本活躍,但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許多資金上的困擾。面對科技企業多元化融資需求,應進一步打造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積極發展多元化創新資金籌措渠道,通過政策引導、資金參股和風險補償等手段,鼓勵各類創業投資基金聚集,引導社會資金進入創業投資領域,建立覆蓋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科技金融體系,同時著眼相關服務體系配套,建立健全科技融資性擔保風險分散共擔和代償補償機制,打造規范專業的科技融資擔保體系,打造與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相匹配的科技金融創新中心。
今天,當我們論及北京,已不能不提京津冀版圖。北京作為未來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可發揮引領輻射作用,統籌三地創新體系規劃一體化,優化創新鏈、產業鏈與價值鏈等頂層設計,通過整合北京中關村的研發服務市場優勢、天津濱海新區的高端制造優勢及河北張家口、承德等地的新能源優勢,以中關村為核心,天津濱海新區、武清、寶坻、北辰、東麗及河北保定、廊坊、秦皇島等津冀區位優勢明顯、創新資源密集、產業特色突出的區域,發展三地聯合關鍵技術研究與技術標準創制以及聯合實驗室、工程中心、中試基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跨區域合作利益共享試點建設,實現北京“大城市病”治理和創新資源在更大范圍內的優化配置,打造以創新驅動為特征的世界級城市群,成為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經濟競爭的前沿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