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臘月的門檻,迎親的嗩吶聲吹走了隆冬的寒意,送親的爆竹照亮了臘月山村的黎明。張家的兒子、李家的小哥娶媳婦了!王家、趙家的姑娘出嫁啦!還有村前、村中、村后的五禿、四海、三哈買小車了……村里的喜事一樁接一樁。二嫂說喜糖吃不贏,一袋一袋的,大個大個的,甜得惹人;二哥說喜煙抽不完,一根接一根,“大中華”“紅雙喜”,全部是上檔次的。
山村樹木多,房前屋后一片片高大挺拔,一排排蔥蔥蘢蘢。喜鵲就踩著臘月的節奏在房前屋后的樹上叫個不停,鳥通人性,它是在給小村報喜呢。去年張家父親還在為兒子的親事著急,一個勁地催促兒子“快找”,對兒子說“人家早抱孫子了呢,你還在‘玩’,哎——”兒子說:“我這不是在忙公司里的事嗎?不用那么操心。”喜事說來就來,去年還沒有“眉目”的張家兒子,說結婚就結婚了!辦喜事那天,全村男女老少來幫忙,男的搬家具、擺桌椅、貼婚聯;女的掛彩旗、剪窗花。大嫂說:“我剪個‘喜鵲鬧春’。”二嫂說:“我剪個‘雙喜臨門’。”三弟媳說:“我剪個‘早生貴子’。”四弟媳說:“我剪個‘四季乾坤’。”大嫂說:“我剪個‘芝麻開花節節高’。”二嫂說:“我剪的‘幸福生活萬年長’。”說著說著,一幅幅大紅婚聯貼在門框上,一張張喜氣洋洋的大紅窗花粘在大大的窗戶上……
過了兩天李家小哥的喜事辦得一樣紅紅火火、熱熱鬧鬧。
然后是王家出嫁的姑娘回門來了,新姑爺開著紅色的小車進村了,車門兩邊的大紅“囍”字,分外耀眼,響亮的喇叭聲“嘀嘀嘀”地響著。“嗵嗵”的爆竹煙花聲,引來了迎接新姑爺的男女老少。一個個扯著新姑爺不讓走,要先過完“金門”“銀門”再進屋。過“金門”“銀門”是要給“紅包”的,只見新姑爺掏出一摞“紅包”給回門的姑娘,讓她一一發給前來迎接的娘家人……
新姑爺和姑娘回門的程序還沒有搞完,前天娶親的李家小伙和新媳婦也從娘家回門回來了。人們把新姑爺剛送進門,大家又涌向李家這邊。人們早在廣場正中央搭好了“金橋、銀橋”。這回不同剛才盤新姑爺了,這回是盤“新媳婦”。只見大嫂和二嫂把兩個早已準備好的大布“娃娃”往新媳婦懷里塞,可新媳婦怎么也不抱,嘻嘻哈哈、拉拉扯扯中,新媳婦終于抱上了“娃娃”。一幫年輕的婦女讓新郎拉著手抱“娃娃”的新媳婦過“金橋、銀橋”,一邊過一邊說著四言八句“過金橋過銀橋,伢的(大)媽莫摔倒,過了金橋生兩個,過了銀橋生一窩……”
“哈哈哈……”“嘻嘻嘻……”整個小村沸騰了,連那些剛才還在樹枝上看熱鬧的喜鵲也飛到人們身旁,嘰嘰喳喳地叫過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