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廣網 作者:蔣勇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記者近日從多個信源獲悉,品今(北京)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品今(北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涉嫌以私募之名違規募集資金,侵占、挪用基金財產,導致巨額資金去向不明,大量理財產品逾期無法兌付。
“拼單代持”、虛假承諾誤導中小投資者踏上私募大船
虛假承諾投資收益(央廣網發 投資者供圖)
投資者提供的協議(央廣網發 投資者供圖)
投資者提供的品今宣傳冊(央廣網發 投資者供圖)
安徽的小馬平日靠開小旅館謀生,今年6月,因為聽信了熟人買基金零風險,還能賺取高額利息,不著急用錢的他把積攢了好幾年的20萬元家底拿出來買了品今的基金理財。
小馬:當時跟我說的是基金控股之類的,按照他的意思買的是基金,我問風險大不大,他當時講的是零風險,就算出現虧損,也是他們公司虧,虧不到我們這里,風險是他們承擔。
小馬購買的這款產品是品今資管發行的“理財寶季豐優選理財計劃”,最低購買金額是100萬元,要不是業務員主動提出可以“拼單代持”,小馬這20萬份額原本沒有資格購買,也就享受不到3個月5200元的利息。
小馬:我老婆同事的朋友在品今上班,說想做點業務,利息的話是三個月一結,收益率為2.6%。因為聽起來非常靠譜,而且他們自己也都有錢放在里面,我當時就買了20萬進去。第一次簽的時候是以業務員的身份代持,他們說最低的就是100萬,不夠的話可以找人拼單代持,代持的話就是跟業務員直接簽合同。
令人沒想到的是,3個月過去了,小馬不僅沒有拿到5200元利息,連本金也回不來。又等了3個月到了12月份,錢還是沒有音信,著急用錢的小馬心情如冬日里的寒風,冰涼刺骨。
同樣沒能拿到本金的還有北京的吳女士,作為一個在品今投資5年左右的熟客,雖然已經有了比較強的投資風險意識,但吳女士還是被業務員承諾的低風險高收益所吸引。
吳女士:他們完全都沒有這樣的程序,所有的銷售都像瘋子一樣,叮著你像螞蟥一樣,告訴你肯定保本付息沒有問題,自己都在買。他們會給我看自己買了多少,他們的親屬買了多少,所以有時候我也相信說大家都綁在一起,公司還不至于這么黑心,而且的確是有私募基金牌照的。
正當吳女士準備在今年初產品到期后拿回本息全身而退的時候,品今的理財產品開始出現大量逾期無法兌付的現象。吳女士介紹,她現在連本金帶利息共有400多萬元,她多次向品今方面討要說法,但對方給出的理由無法讓她信服。
吳女士:電話里根本不認真回答你的問題,說在等著片子,等著別人給我們回款。因為我買的產品有兩個是股票、債券型的基金,我說跟你們的影業有什么關系,你們說影視不好,那跟我的股票債券有什么關系。今年上半年股票市場那么好,也不至于說虧得血本無歸,連本金都沒有了。這些問題他們回答不上來,就會說都是拿公司整體的利潤來補。
吳女士所說的片子,是指一家與品今關聯密切、正在謀求赴港上市的耳東影業。
投資者適當性審查流于形式 基金產品備案成為幌子
投資者提供的拼單代持協議1(央廣網發 投資者供圖)
投資者提供的拼單代持協議2(央廣網發 投資者供圖)
投資協議規定的投資方向(央廣網發 投資者供圖)
記者從黑貓投訴平臺了解到,類似小馬、吳女士這樣針對品今的投訴已經超過200件。從投資者損失的金額來看,多則數百萬,少則20萬。在與投訴者溝通中,記者發現很多投資者在購買品今的私募理財產品中都遇到過“拼單代持”,而且沒有進行投資者適當性審查。
2016年7月實施的《私募投資基金募集行為管理辦法》明確規定,投資于單只私募基金的金額不低于100萬元,且個人投資者金融資產不低于300萬元或者最近三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萬元,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為規避合格投資者標準,將私募基金份額或其收益權進行非法拆分轉讓,變相突破合格投資者標準。
一位品今的業務員告訴記者,這些規定基本只流于形式,而正是這樣的形式才讓小馬這樣年收入十來萬的投資者被卷入了私募大潮。
業務員:我們培訓的時候說是有這條規定,比如說凈資產在1000萬或者是金融資產300萬以上,培訓的時候培訓了,但是購買過程中無論是我也好,還是所有客戶也好,基本上都沒有再去管規定。
品今的私募違規還體現在業績預測或承諾上,記者查閱多份投資者的合伙協議發現,1個月0.8%、3個月2.6%、半年10%的業績比較基準隨處可見。然而《私募投資基金募集行為管理辦法》明確,禁止以任何方式承諾投資者資金不受損失,或者以任何方式承諾投資者最低收益,包括宣傳“預測投資業績”等。
品今的私募違規還體現在產品不備案。品今方面負責人趙女士曾經在與投資者的對話中承認,此前品今發行的私募基金存在不備案的情況。記者在基金業協會官網查詢發現,品今基金、品今資管發行的“品今·銳享——股票投資5號”“理財寶月盈優選理財計劃”等多款產品都不曾備案。
品今的業務員告訴記者,公司之所以不備案,是因為備案的產品并不受歡迎。
業務員:公司備案的產品也有,但那只不過拿作幌子來賣沒有備案的產品。因為備案的產品利息不高,所以那會也賣得不太好,賣得不好公司可能就沒有再賣了。
挪用、混用甚至侵占基金財產 基金財產去向成謎
實際上,“拼單代持”、虛假業績承諾、產品不備案,這些都不是最關鍵的。對投資者殺傷力最大,導致投資者本金去向成謎的重要原因是品今方面觸碰了原則性問題:挪用、混用甚至侵占基金財產。
多位投資者反映,他們簽署的協議上清楚地標明了投資方向大多為股票投資,甚至細化到中證騰安價值100指數成份股,按理說這樣的產品到期后,無論盈虧資金很快就可以兌付,但事實情況是他們的資金從一開始就被品今挪用和混用。
面對投資者的質疑,品今方面負責人趙女士這樣回應:如果是需要恢復正常的狀態,我們至少要需要6-8部片子上映,情況才能得到基礎的解決。現在來看的話,今年肯定是不好解決,我們今年的現金流太緊張了,全面展期,等片子上映以后才能解決現金流的問題。
資金去向不明,無非就是兩種可能:一是品今方面募新還舊,新進的資金被用于支付先前的本息;二是品今把資金挪作他用。從品今方面對投資者的表態來看,資金違規流向影視行業不是沒有可能。
天眼查數據顯示,品今(北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陳碩罡持有公司約80%的股權,而陳碩罡同時也擔任耳東影業(北京)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持股比例達到72.22%。此前多位品今負責人和業務員也都提到,公司出現兌付危機就是因為投入到影視方面的資金沒有回款。
投資者迫切希望有關方面查清資金去向、挽回投資損失
投資大師巴菲特說過,時間是優秀公司的朋友。但對于踏上違規私募大船的人來說,時間已經成了敵人。對小本經營的安徽投資者小馬來說,盡快追回本金而不是打水漂已經成了眼下最樸素的愿望。
小馬:就是等,等他們電影回款,我們就能拿到錢,具體問他什么時間,他說年前估計是拿不到,然后我說那年后大概什么時候能拿到,他說年后也不一定,沒法給你一個時間。如果說真的是公司回款不及時,電影行業受沖擊太大,這也都能理解。主要是怕他屬于拆東墻補西墻的性質,像我們這個時間也比較晚,到時候如果真按時間排的話,我這個錢很大可能就打水漂了。
而對于成熟投資者北京吳女士來說,她現在最關心的已經不是能不能拿回本金,而是希望品今方面給自己一個說法,資金到底去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