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1月18日訊(記者 趙戎)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是我國“十四五”的規劃的重中之重,在以科技創新為引擎的號召下,各大城市相繼發力。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與中關村是典型的“硬科技”象征,聚集了大批高精尖產業和人才,運作于其中的上百個產業園更是緊隨時代脈動。
中國的產業園經過三十余年的發展歷史,第一代是以制造業為主的工業園,第二代是以科技研發及制造為主的科技園,在“互聯網+”的大時代背景下,產業園經歷著一次新的革命。
鋒創科技園作為新一代產業園的典型代表,位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是AI+生物技術園區,國家級孵化器,2020年被工信部評為國家級中小企業孵化示范基地。在被貼上“AI”的標簽之前,它曾經與位于亦莊的京東聯合打造云產業園,深入第一場產業聚焦的洪流中,成為北京產業園區的一枝獨秀。隨著互聯網技術與風口的變遷,鋒創科技園也逐漸從消費鏈向產業鏈轉化,緊跟產業政策發展。
在鋒創董事長張寒燕看來,產業園有諸多發展路線,即便是傳統經濟,也能通過收租掙錢。但鋒創選擇的是適合自身的方向,把園區做精準,有節奏的控制招商,把握園區產業主脈和企業品質,平臺化服務,有效整合資源。通過運用“1+4”模式,以自持空間為載體,打造科技、資本、政策、運營服務四個方面的軟實力,為園區企業成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在鋒創特有模式下,目前入駐和成功孵化的企業超過400家。
近日,中國網財經記者對鋒創產業園進了深度采訪,力求還原其運營邏輯,瞻望其未來發展方向。
定位:緊跟產業政策發展
中國網:我們看到現在招商入駐的企業有著鮮明的鋒創特色,但也都非常符合當前國家產業政策方向,鋒創產業園定位是如何形成的?
張寒燕:其實我們原來是做地產的,對產業是從一無所知。但我本人學的是經濟學,所以很關注宏觀經濟政策,從經濟學角度看,政府政策是那只有形的手,牽引著市場無形的手,要跟著國家政策走。宏觀政策的導引作用很強大,把導引作用在各自領域里深化,就是追隨產業政策發展的方向。鋒創科技公司2008年來亦莊,2015年鋒創科技園開園運營,當時的園區定位是“軟件園”,基于電子商務、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經濟,我們都可以做。到了2016年,O2O企業非常之多,幾乎所有互聯網線上的農業、藥業、餐飲全部都是O2O。
但市場變化,行業洗牌,騰籠換鳥,速度很快。當時我們上半年忙著入駐,下半年忙著退租,這是第一場產業洗牌。通過互聯網電商洗牌再聚集,我們學到了許多互聯網技術和運營專業知識,邊學邊干。京東在我們園區不停開課,我們也去聽,還和他們合作建立了園區內的云。
第二輪就開始是互聯網多樣化的應用,從消費鏈向產業鏈慢慢往深度推。比如,能源、傳感器等工業互聯網方向的。轉眼到2017年,人工智能和大數據來了。
中國網:深入研究政策導向,然后緊跟市場,這應該是你們園區運營的重要抓手。
張寒燕:是的,國家行業政策的指向明確,我們順勢而為,園區產業熱度才能上來。區域經濟、產業經濟,從小到大,都要緊緊扣住政策,快速跟隨和反應,這是我們必須要做的。
人才:綱舉目張
中國網:不同的產業形態對于園區的人才服務需求是不一樣的,即使是同園區不同企業人才類型、層次都差異很大,你如何去服務呢?結合市場的需求又是怎么調整的?
張寒燕:這個過程確實很痛苦。我們基本上有這么幾點:第一,政府政策的快速解讀;第二,抓人才;兩類人才,第一類叫創業人才,只要經濟形勢有利、市場有需求,這類型的人才就會起來。我們要抓好頂尖人才,即所謂的綱舉目張;第二類是專家人才,在行業里比較前沿的專家,他們既可以當我們的老師,也可以當企業的老師,幫助我們學習世界前沿科技知識,鑒別企業的優劣。
中國網:你們是怎么做人才結合的?
張寒燕:人才有兩種,一種是頂尖人才,對國家、區域產業經濟發展有影響力和帶動力,我們把他們拉進來,給他鋒創自己的支持,對接政府支持。我們和政府一齊為園區的創業者提供人才服務,亦莊和北京中關村始終在吸引高端人才并給他們支持,為企業的人才提供孵化,兩方目的一樣。政府完成30%的部分,我們是70%,所以是各有所需。在過程中,我們也學習人才政策,實質就是合理解釋政府的人才政策和我們人才的挖掘及服務。亦莊、中關村有很多人才圈,能夠以一帶十,把企業帶起來,入駐園區。
2017年我們引進德國人工智能專家漢斯院士,他把德國人工智能研發及產業轉化體系帶進來。這樣的人才如果到園區落地,就會有大投資進行下去,這也是政府所希望看到的。更多還是我們自己投資把人才吸引過來。鋒創投了幾千萬,人才進來后不僅帶來優質項目,還帶來資源。比如漢斯是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5個分中心有5個方向的人工智能產業研究,漢斯的學生也加入中國項目,所謂綱舉目張,漢斯把所有中國AI體系的人才聚攏起來,鋒創也加入了中國人工智能協會。通過投資我們得到了想要的高端人才,人才后面又有投資人,投資人會帶來很多創業者,創業者會落地到亦莊、扎根鋒創,帶動園區產業發展和生態化。那一年,開發區管委會也授權我們建立了“人工智能技術創新中心”。
除了引進人才,還有一類人才是我們自己的,主要是政府政策的科技服務和企業服務人才。做產業園最有意思的是,隨著產業深耕細分,就都需要專業學習成長,需要漫長的專業修煉,服務提升。
服務:剛柔并濟
中國網:除了人才服務,園區的硬件投入是不是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可以做到什么程度?
張寒燕:在硬件方面的投入,我們更多依據入駐企業的共性需求。大部分企業的共性需求還是比較明確的,我們在硬件投入上也做到企業極高滿意度。
現在生物及醫療企業進來很多,但不是每一家都適合我們,如CRO企業,他們運營時有些需要大動物養殖。但動物養殖第一是區域內政策不支持,政府要求必須在六環以外。第二與北京市環保要求相矛盾,因為養殖動物對水有污染,而且生物醫藥研發階段都離不開動物實驗。所以這類企業只能另覓佳處,我們經常是依依不舍,這就是企業需求和政策環境的沖突。
所以我們找入駐企業大部分找的是與我們物理空間和產業主導方向相吻合的產業鏈中的一個細分領域。比如我們畫一個坐標圖,橫坐標是科技,如:數字化、醫療數字化、AI互聯網,縱坐標產業應用領域是醫療、工業、能源等,兩個坐標的交匯點是互聯網醫療或醫療大數據、醫療機器人等。比如長木谷,通過 AI機器學習技術做骨科手術規劃設計和骨科機器人。他們將軟件的整體創新,和硬件制造融合在一起,對產業與技術交叉是很好的突破,當然現在從科技創新觸發產業落地越來越交叉,場景越來越多樣化、復合化。
中國網:綜合來看的話,您覺得硬件服務是特色還是軟性服務?
張寒燕:軟+硬結合,兩個都硬才是特色。首先在硬件服務上的標準,我們會讓企業感到非常滿意。第二,相比起來我們真正有價值的地方在于對軟性服務的探索和投入。比如,我們給企業對接中關村政策,提供市場資源對接,今年就有5家企業通過我們的企業服務拿到了政府資助項目,都由我們企業服務專家團隊打造。當產業研究更加專業后,園區內及區域內產業鏈上下游經我們搭建服務,對接、拓寬市場資源,會更令企業驚喜、有獲得感。
中國網:從目前看,我們所提供的軟性服務中,企業對哪類服務的需求更明顯?
張寒燕:其實就三點,一個是資金,一個是政策,一個是市場。企業融資對接方面,除了跟銀行這種金融機構做,還有政策引導基金。開發區及北京市政府每年會下撥數億產業直投基金支持,它會針對不同方向和政策支持中小前沿科技企業。我們要盡力協助企業成功申請。
健康良好的政企關系,最重要的就是信息通暢,令我們能快速、正確的理解政策意圖。信息的敏捷性,在時間維度上非常重要。我經常和員工講一句話: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時間在一件事情是否成功上有時候是決定性要素。
疫情發生的時候,我們是全北京市第一個發布免租的民營企業。這件事情本身第一就在于快,第二在于實,快且實,別人會記得你的好。
中國網:鋒創從產業研究、政策研究開始到運營策略,再靠人才做支撐,提供硬件、軟件服務。那么對于企業有沒有一些比較個性化、特色化的服務?
張寒燕:有。每家企業都有個性化的訴求,這正是園區企業服務的核心。例如:園區有些互聯網+類型的企業經常會發生工商經營類危機事件,被反映到政府。我們就設個專場,一對一提個解決方案。政府也很關注這部分,所以我們希望企業把問題解決得比較平穩一些。很多創業者往往在這方面不太有經驗也不關注,如果任憑發酵,對企業的品牌就會有很大的負面影響。我們要為客戶想清楚,提供一個比較成型的解決方案。還有創業企業的財稅服務,不在于大,而在于精準、及時。
總而言之,做產業運營是科技服務業。第一就是對客戶需求高度敏感,第二得把服務做到位。
評價:真實不妄
中國網:現在政府對您這邊的園區比較共性化的評價是什么?
張寒燕:他們都覺得我們工作做的實。企業入園時對園區其實是雙向溝通,他們會問問熟悉的入園企業,咨詢一下政府,再根據他們自己的一些判斷。對于園區企業而言,也覺得我們園區運營者可以幫得上忙,不會覺得園區經營者沒有存在感,沒有被招商忽悠而來。
中國網:在伙伴關系中,你們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有點像很多大公司用的GR(企業政府關系),然后還有投資人的身份,又有點類似項目管家。那么下一步園區的服務還能怎么提升?
張寒燕:我覺得我們應該更專業化。現在就是對接政策、專家的基礎工作,我希望我們將來可以提供專家式服務。企業來了,我們能幫助成長,這個才是一個產業園運營的成熟標志,與時間長短無關。第二就是通過專家、專業服務,建立產業鏈生態鏈。
中國網:很多投資機構包括PE階段,也是全方位為企業服務的,其實是為了讓企業成長更快,園區的模式未來是否可能會更靠近投資端?
張寒燕:我們跟投資機構其實有天然的伴生性,分別是圓的上半圓和下半圓。機構配好了資金給投資企業,下半場就到園區入駐經營。我們給企業服務很像投資機構的投后服務,我們事實上是做了比投資機構更全面、細致、深入的投后服務工作
中國網:實際上你們是把服務做重了,然后讓企業的負擔變輕了。
張寒燕:對,我覺得園區運營的是一個平臺,在每一個TO B方向上的服務,都可以繁茂的成長。企業流動性很大,要想把企業服務做好,需要沉下心來深思考、慢慢做。希望在2021年,我們能有新的期待,通過各方努力,把園區企業服務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