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通訊員 孟磊 侯艷含
本報記者 陳巨慧
“根據井下分工不同,各區隊需填寫的紙質表格種類不一、數量不等,最多的要數運轉隊,共有干部上崗記錄、機電設備加油換油登記表、設備點檢記錄表等79種表單需要填寫,通防隊有31種,回采和掘進區隊各有30種……”山東能源新礦集團孫村煤礦信息隊副隊長李國鑫向記者展示著該礦統計的井下紙質記錄清單。
清單上詳細記錄了機電崗位、采掘頭面等地點涵蓋檢查維修記錄、安全評估表、隱患排查表、走動式管理表等在內的紙質表單、臺賬共計252種,隨著該礦井下無紙化辦公系統的投用,各類表單使用手機可線上填報、流轉,目前已有95種表單實現了電子化。
孫村煤礦開采歷史超過百年,經過三年來的不斷攻關,智慧化礦山建設不斷走向成熟。在前期研發上線無紙化協同辦公系統,實現75個事項流程井上無紙化辦公的基礎上,將無紙化范圍延伸拓展到了井下,一改往日紙質數據“躺”在資料室“睡大覺”的情形,變為在網上“動起來”“轉起來”。
無紙化辦公模式的推行,讓井下傳輸數據更加高效、便捷、安全,不僅顛覆了傳統的井下表單填寫模式,有效減少了紙質資源損耗,提高了信息傳輸速度,而且附帶著的填報人精準定位讓每張單據的來源地清晰可見。據李國鑫介紹,為防止數據虛假填報,電子表單以人員定位為參考,自動生成填寫位置,即便在人員定位、GPS定位同時沒有信號的情況下,也可通過拍攝現場照片的方式確認位置,保證了“有圖有真相”。
除具備無紙化辦公功能外,該礦無紙化辦公系統還融合兼具安全管理、消息推送、實時系統、個人信息四大模塊功能,用途廣泛、包容性強。
剛剛上井的副總工程師王東翻閱著手機里的隱患閉合消息,向記者描述了一條隱患的“消滅”之路:他在井下巡查時發現2319工作面上巷兩個超前點柱卸合,隨即拿出防爆手機填寫隱患整改單,在將隱患內容、整改人等基本信息逐一輸入并對隱患拍照后,推送給了相應整改負責人。此時正在隱患點不遠處的整改人接到通知后,立即組織人員進行了現場整改。3個小時后升井的王東,在走到井口時,手機彈出的信息顯示,現場安檢員已完成了隱患整改的驗收。“以前隱患的閉合銷號需人工錄入、報送,層層傳遞審核紙質材料,現在隱患網上流轉處理,上井的同時隱患處理完畢,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王東說。
“‘線上辦’取代‘手中寫’,‘時’半功倍的同時,人員的減少顯而易見,目前,我礦已取消了井口信息員的崗位。”該礦副礦長胡繼峰說。
井下無“紙境”,礦山更智能。該系統還與人員精確定位系統融合,根據到達地點、人員職能的不同,自動推送相應的人員組織、重大隱患、停止作業、安全監測等情況,各類信息掌間盡享,管理更具針對性。
“井下表單邁入電子化時代,是孫村煤礦在智慧化礦山建設方面對手機功能的一項延伸探索,預計一季度末可實現所有紙質記錄全部‘搬’到線上,并計劃與‘雙防’系統進行有機融合,加速百年老礦辦公方式更加智能化、協同化、高效化,數據實現互通、互享,也為今后礦井的大數據建設積累起了堅實的資料庫。”孫村煤礦礦長王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