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1月8日訊(記者 賈玉靜)“他家的百香果品質特別好,又大又紅,切開后香氣撲鼻,吃完繼續回購。”李能龍帶頭在拼多多經營的春哺百香園,主營百香果等云南德宏特產,開業數月便被千余條好評推上百香果店鋪口碑榜第十七名,這意味著除了水果品質,店鋪的售后、物流、客服回復率等多項綜合服務均得到消費者認可。
對此,李能龍很是欣慰。事實上,春哺百香園是由德宏州春哺種植專業合作社運營的拼多多網店,值得注意的是,這家專業合作社的主體均為當地殘疾人和建檔立卡戶。
“拼多多不僅讓我們的農副產品有了走出去的機會,還帶動了殘疾人就業創業。”李能龍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勐戛鎮象塘村曾是德宏芒市18個重點貧困村之一,因歷史原因,這里貧困戶、殘疾人群體眾多,共有建檔立卡戶104戶438人,已辦證殘疾人97人。如今,在村集體和李能龍的帶領下,象塘村已通過電商帶貨等一系列幫扶舉措整體完成脫貧摘帽。
“扶貧村官”李能龍
李能龍是云南德宏州勐戛鎮象塘村村委會主任,因為自身是小兒麻痹癥患者,他深知殘疾人的不易。
“我出生在一個困難家庭,1歲時因為高燒,右腿喪失了行走能力,9歲時父親又去世,全家只能靠母親微薄的收入糊口,由于生活困難,我只讀到初中就開始打工賺錢。”前些年,李能龍為了賺錢,走南闖北干過很多事,做按摩師、開按摩店、甚至去建筑工地搬過磚頭。
2015年,看到有地方規模化的發展生豬養殖業,李能龍也行動了起來。靠著自己全部積蓄和借來的17萬元,李能龍投資蓋起了豬場開始養豬。第一批豬成功出欄后,李能龍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貧困戶們也看到了“盼頭”。此后,在州市殘聯的扶持幫助下,李能龍順勢開始在全村推廣:通過給村里的貧困戶和殘疾人家庭免費贈送小豬仔,村里的生豬養殖規模開始擴大,養殖戶從幾十家擴大到了兩百多家。
但生豬收購價格容易波動,再加上僅僅發展一個產業還有些單薄、風險系數高,很快,李能龍將目光又鎖定在村里另一個產業——百香果種植上。相比較生豬養殖,百香果當年種植當年結果,再加上云南德宏四季如春的氣候,一年盛果期多達10個月以上,是投資小、見效快的理想型扶貧農產品。在李能龍的帶動下,象塘村的百香果種植面積很快達到了360畝以上。
百香果成扶貧產業“新寵”
有了產量,李能龍開始考慮如何銷售,守在地頭等商人收購不僅價格難以掌控,還容易出現滯銷,為此,李能龍想到了電商。“開網店不僅可以直接把水果賣給消費者,還能讓更多人知道德宏。”
2018年,在當地政府引薦下,李能龍參加了德宏州殘聯組織的殘疾人電商孵化培訓,第三天就開設了自己的拼多多店鋪,并在首周實現銷量破零。2019年底,在州殘聯和上海市援滇干部聯絡組德宏州聯絡小組引薦下,拼多多了解到象塘村和當地百香果的發展情況,決定與芒市勐戛鎮合作落地“多多農園”精準扶貧項目,由李能龍牽頭在象塘村成立春哺種植專業合作社。
在拼多多的資金扶持下,2020年8月,李能龍帶領村民開始打造配套水肥一體化灌溉設施的60畝百香果種植示范園,同時建立了一個倉儲物流發貨點。工作人員在倉儲物流發貨點對成熟的百香果進行篩選分裝、完成打包后以每天300單的件量發往全國各地。就這樣,一條圍繞著百香果展開的產供銷產業鏈在原本落后的小山村里形成。
技術引進來,農產品走出去,多多農園為象塘村帶來了一套完整的產業升級體系。與此同時,去掉了中間商,將農田直連消費者餐桌,解決了農產品復雜的流通環節。作為股東的殘疾人和建檔立卡戶可以每年享受合作社利潤分紅,真正做到把農產品上行的利潤留在農村。
電商帶貨促象塘村脫貧摘帽
網店的創立,既帶動當地產業經濟穩定發展、幫助殘疾人實現就業創業,同時更守護了他們的身心健康。
“可能平時面對外人我會非常緊張、說不出話,但是隔著網絡、手機,你不知道我是殘疾人、也不會帶著有色眼鏡看我,我就能很正常的跟別人交談,順利把貨賣出去。”同樣是合作社社員的殘疾姑娘李木蘭告訴記者,殘疾人在面對面交流的時候,往往會因自卑而對別人的言語產生敏感心思。“這不是健全人的錯,但是依舊會讓敏感的殘疾朋友感到不舒服。”
李木蘭坦言,有了自己的拼多多店鋪后,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能在創業的同時守護殘疾人的自尊心,是這份工作的最大優勢。目前,李木蘭和姐妹金玉萍共同經營的“云鮮薈”店鋪銷量已達4.8萬件,不僅榮登百香果店鋪口碑榜第10名,還曾在德宏州州長、芒市委書記的多次直播助力下,實現了60噸甜瓜、1000單貢米半小時秒光,10000斤百香果當天售罄。
隨著德宏州電商助殘扶貧事業的展開,象塘村已通過電商帶貨等一系列幫扶舉措整體完成脫貧摘帽。云南省殘聯黨組成員、副理事長高利生認為,德宏州成功打造了殘疾人精準扶貧“互聯網+”居家創業模式。中國殘聯宣文部主任郭利群表示,互聯網時代,電商成為助力脫貧攻堅的新引擎,電商為殘疾人提供了就業創業平臺,為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