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易方達中證生物科技主題ETF(基金代碼:159837)正式發售,有望成為全市場第一只跟蹤中證生物科技主題指數的ETF。
據了解,中證生物科技主題指數選取涉及基因診斷、生物制藥、血液制品及其他人體生物科技的上市公司作為成份股,采用自由流通市值加權方式,并對單個樣本股設置10%的權重上限,以反映生物科技類上市公司整體表現,為投資者提供投資標的。
近年來,生物科技板塊的表現強勢。據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12月29日,中證生物科技主題指數今年以來上漲80.07%,大幅跑贏滬深300指數56個百分點,中證生物科技主題指數自基日起至今累計的漲幅已達到566.51%,折合年化達到24.21%,遠超同期的滬深300、中證500、創業板指、全指醫藥等主流寬基指數。
興業證券研究院副院長、醫藥行業首席分析師徐佳熹認為,過去十年中,醫藥行業的Tenbagger(十倍股)是A股中最多的。最近業內發明了一個詞叫含“科”量,含“科”量越高的醫藥股表現越好。從整個醫藥行業的發展趨勢來看,醫藥板塊越來越從普通消費品板塊進化成為科技屬性比較強的板塊。
一個指數的市場表現強,是其成分股的“功勞”,成分股的質地決定了指數的表現。Wind顯示,截至2020年12月29日,中證生物科技主題指數共45只成分股,二級行業分布主要集中在生物制品、醫療服務與醫療器械上,科技含量很高。其中,生物制品包括大分子生物藥、疫苗和血制品等;醫療服務主要是面向企業的創新藥研發外包服務(CXO),醫療器械板塊主要是與體外診斷相關的試劑與儀器的生產研發。
指數估值方面,橫向來看,中證生物科技主題指數的估值高于全指醫藥和滬深300、中證500等寬基指數,與創業板相當,良好的細分賽道與突出的成長特性使其享受一定的估值溢價;縱向來看,中證生物科技主題指數的估值自2019年初開始抬升,于2020年8月到達歷史頂峰,而后估值經歷了快速回落,當前調整已經較為充分,是進行長期布局的良好時機。據發售公告顯示,該基金首次募集規模上限為80億元,超過80億將采取末日比例確認的方式對基金規模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