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20,中國萬億俱樂部迎來最大擴容潮,泉州、合肥、福州、南通等多市躋身入列
近日,各省市陸續發布十四五規劃建議,透露了2020年各地的GDP總量,和2025年及2035年的發展目標。
據不完全統計,至少已有合肥、南通、泉州、福州等城市官方發布消息稱,2020年GDP突破萬億,正式躋身萬億俱樂部。
如果算上此前已經跨入萬億俱樂部的17個城市,中國內地萬億GDP城市的數量將首次超過20個。
萬億俱樂部擴容
2020年,哪些城市GDP躋身萬億俱樂部?
這一輪,最早宣布進入萬億俱樂部的城市是福州。11月25日,福州市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系列新聞發布會舉行。官方披露,福州預計今年(2020年)GDP邁過萬億元“大關”。
不久,《福建日報》、《安徽日報》和《南通日報》也先后披露,2020年泉州、合肥和南通的地區生產總值預計突破萬億元。
2019年,中國內地共有17個萬億GDP城市。經過這次擴容,有望增加到21個。這還不包括目前還未透露消息的“準萬億GDP城市”西安、濟南和東莞。
從前三季度表現情況來看,特別是三季度GDP最低的福州率先宣布突破萬億,因此濟南、西安都有不小的希望成功晉級萬億城市。而東莞有不小的難度,一是前三季度GDP不到7000億,二是增速只有0.2%,遠遠落后于其他城市,今年破萬億的難度不小。
中國內地最早躋身萬億俱樂部的城市是上海,時間是在2006年。2010年之前,只有北上廣三城破萬億。
2011年,深圳、天津、重慶、蘇州同時破萬億。這一記錄維持了三年之久,直到2014年才被打破。這一年,武漢、成都雙雙破萬億。
此后,每年萬億俱樂部都會擴容:2015年杭州破萬億,2016年南京和青島同時破萬億,2017年無錫、長沙雙雙破萬億,2018年寧波、鄭州破萬億,2019年佛山破萬億。
事實上,截至2019年,泉州、南通、濟南、合肥、西安、東莞、福州7市GDP已經超過9000億,成為“準萬億GDP城市”。有預測,這些城市最早2020年、最遲2021年都會成功沖關萬億。如果不出意外,等到2021年,中國內地萬億俱樂部將會擴容到24席。
在躋身萬億俱樂部的同時,濟南、合肥這些省會城市也在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爭創國家中心城市。
目前有關部門批復了9大國家中心城市,分別是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和西安。
安徽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支持合肥“五高地一示范”建設,高起點建設合肥濱湖新區,朝國家中心城市發展。
另外,安徽在2035年遠景規劃中提出,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較2020年翻一番以上,八個中心區城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長三角平均水平。而合肥爭取國家中心城市,顯然是該遠景計劃的關鍵一步。
同樣,經濟強省山東在十四五規劃建議中,也明確提出濟南實施“強省會”戰略,支持濟南打造“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此外,經濟總量已經超過萬億的江蘇省會南京,也對國家中心城市這一稱號勢在必得。
江蘇的經濟總量一直位居全國第二,但爭奪國家中心城市已有10多年,至今依舊沒有城市脫穎而出。此次在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江蘇再度提及支持南京爭創國家中心城市,推進南京都市圈高質量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實驗室主任劉治彥分析認為,從全國來看,南京的科教資源豐富,南京近些年強勢經濟增長,有賴豐富的科教資源,因為在當下后工業時代,智慧社會、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特別依賴于科教資源和高素質人才。
目前,參與角逐國家中心城市的城市多達13個,而且大多都上升到省級十四五規劃意見中。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肖金成分析,國家中心城市往往意味著政策和資源的傾斜,這也是各大城市爭奪的主要原因。
換言之,如果上述萬億GDP城市成功入選國家中心城市,內生力量加上政策傾斜,極有可能在十四五期間成為城市競爭的新貴,特別是對于省內存在強有力競爭對手的省會城市,爭取國家中心城市的意義更加不同尋常。
誰會是下一個一線城市?
在GDP萬億城市已擴至20個以上之時,多個強二線城市正在向GDP兩萬億的目標進軍。這背后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是,誰會是下一個一線城市?
近年來,杭州新經濟產業日益壯大。比如,在國內芯片設計行業的產值,杭州就與深圳、北京、上海三地一起,占據全國77.4%的份額。另外,僅2019年一年,杭州就增加55.4萬常住人口,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一。
杭州有望新晉一線城市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在此次十四五規劃意見中,杭州繼續強調其新經濟的發展策略。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是,杭州明確提出打造“數智杭州”的目標。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杭州的雄心不言而喻。
“杭州或許是全國第一個把‘數智’概念引入十四五規劃的城市,有著特別重大的意義。這是對數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演進規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是對打造數字經濟第一城內涵的提升,也是對整體智治的先行探索。”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員郭占恒對媒體公開表示。
浙江十四五規劃建議還謀劃了一系列重大舉措。比如,深入實施“新制造業計劃”,探索推進“新工廠計劃”,科技色彩濃厚。
值得注意的是,杭州十四五規劃建議,還提出要構建新型特大城市空間格局。具體而言,杭州將按照“多中心、網絡化、組團式、生態型”的原則,加快構建新型特大城市空間格局。
除了杭州,也有觀點認為,目前新一線城市中的翹楚——強省會城市成都,同樣有希望晉級一線城市。
2019年末,成都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服務人口超2200萬人,常住人口1600萬,躋身超大城市之列。經濟總量在2019年末居全國第7,已與全球排名42位的芬蘭相當。在GaWC世界城市排名中,成都從十二五末期的全球166位,上升至十三五末期的第59位,位列內地城市第5位,保持了新一線城市中的翹楚地位。
成都十四五規劃建議稱,力爭到2025年,成為全國重要的經濟、科技、金融、文創、對外交往中心。值得注意的是,在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成都還明確提出力爭在202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值得關注的是,如果從GDP、人均GDP、人均收入等方面考量,很難忽略位于長三角腹地的中國最強地級市——蘇州。不論2019年全年還是2020年前三季度,蘇州GDP在全國排名第六,超過成都、杭州等省會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國各大城市中更是排名第五,僅次于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在中國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榜中,蘇州更是全國排名第二,僅次于上海。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肖金成分析,蘇州之所以GDP和人均收入在全國城市中成績斐然,一個主要原因是蘇州縣域經濟非常發達,產生了像昆山、常熟、張家港等經濟產業經濟實力超群的縣級市。但是,這些地方經濟的發展并非依靠蘇州自身帶動,而是依靠上海這個強一線城市帶動。
不過,蘇州在人口流入方面不盡如人意。2019年,蘇州全市常住人口僅增加不到3萬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張可云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盡管蘇州經濟實力強,但是高校資源卻相對較弱,與匯聚多所985、211院校的成都、武漢、西安相比,有一定差距。這對蘇州未來的發展無疑是短板。
角逐世界級城市
位于中國城市群頂端的北上廣深,則對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其十四五規劃建議中,國際化、國際影響力等詞,一再被提及。
已經公布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深圳明確了三個階段的任務,即到2025年,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030年,建成引領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創新城市;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創意之都,經濟總量、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在2020年基礎上翻一番。
據官方透露,2020年深圳GDP突破2.8萬億,居亞洲城市前五位。以此來看,到2035年,深圳GDP有望高達5.6萬億,相當于目前整個河南省的水平。
在廣東省十四五規劃建議中,則明確提出賦予深圳更大改革自主權。這其中包括明確了要支持深圳加快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金融規則體系,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先行試點等金融方面的重磅內容。
同樣在這份規劃中,廣東省對省會廣州的表述為“以支持深圳同等力度支持廣州建設國際大都市”。
作為“南粵雙雄”,深圳與廣州的競爭與合作一直都是外界熱議的焦點。此次廣東十四五規劃建議,則明確要深化廣深“雙城”聯動強化核心引擎功能。目標則清晰定位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灣區“雙子城”,放大輻射帶動和示范效應。
作為老牌強一線城市,北京與上海則一方面加速塑造其在全球的影響力,另一方面旗幟鮮明的在規劃中突出自身的特點。
作為中國第一大GDP城市,上海GDP不僅領先于北京,而且遠超廣深港。上海不只是經濟中心,還是中國最大的金融中心、工業城市、外貿城市、航空航運中心之一。
據上海十四五規劃建議透露,預計上海2020年GDP達3.9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超過2.3萬美元,經濟總量邁入全球城市前列。
與國際城市相比,上海GDP與大倫敦區、舊金山都會區等不相上下。不過,離紐約都會區、洛杉磯都會區和東京都還有一定距離。
上海在十四五規劃中坦言,對照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上海的國際影響力、競爭力和全球要素資源配置能力還不夠強,并就此提出要強化“四大功能”,即全球資源配置功能、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高端產業引領功能、開放樞紐門戶功能。
北京在十四五規劃中,一方面強調了要加強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這“四個中心”的建設;另一方面也突出了要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策略。
而作為古城,北京還提出了注重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的策略。這其中既包括保護好兩軸與四重城廓、棋盤路網和六海八水的空間格局;也涵蓋推進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立法,加強老字號傳承創新,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