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魚財經 文| 飛魚團隊
公募基金紛紛增資的大背景下,中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中融基金”)卻“逆勢”大幅減資,引發市場關注。
作為“中植系”旗下的公募基金,中融基金此番減資,一來可能與大股東中融信托頻頻“踩雷”相關,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即使是在基金“大年”,除去頭部公司外,中小基金公司新發產品仍舊在諸多困難。
注冊資本“減回”五年前
12月18日,中融基金出現工商信息變更。
據天眼查,公司注冊資本金由原先的11.5億元降至7.5億元,降幅達34.78%。其中,大股東中融國際信托的出資額由5.865億元降至3.825億元,二股東上海融晟投資的出資額由5.635億元降至3.675億元。減資之后,兩者持股比例不變,仍分別為51%與49%。
公開信息顯示,中融基金成立于2013年5月,注冊資本金3億元。成立7年時間,公司曾經歷過3次增資,分別是2015年3月時增資至5億元、2015年7月時增資至7.5億元、2017年6月時增資至11.5億元。歷次增資,公司兩名股東均保持著相同的出資比例。
而此次減資,公司的注冊資本金則一下回落至5年前水平。
盡管減資之后,中融基金7.5億元的注冊資本金水平在全市場143家公募基金管理人中仍舊相對靠前,排到21位。但在大家紛紛看好公募基金發展、甚至不少基金公司還進行增資時,中融基金的這一行為著實讓人驚訝。
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可能在于即使是公募基金份額不斷突破新高的今年,類似中融基金這樣的中型基金公司新發產品依舊不是那么容易。另一方面,則可能是公司股東中融信托確有資金需求,只能通過這樣的方式回籠一部分資金。
新發產品募集失敗
盡管成立才7年時間,中融基金在行業中卻處在一個中等偏上的水平。今年一季度末,中融基金管理規模順利跨過了千億門檻;截至目前,公司管理規模為1069.4億元,在143家公募基金管理人中排在第41位。
但在中融基金千億元的管理規模中,貨幣型基金規模為384.39億元,債券型基金規模為591.22億元,兩者合計占據中融基金在管規模的91.23%。而權益類型的股票型基金與混合型基金,規模僅分別為8.35億元與82.31億元。
與此同時,盡管今年權益市場火爆,中融基金的新產品募集仍然困難,有過一則發行失敗的案例。
今年3月,中融基金發布了中融鑫優創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招募說明書,基金投向為A股股票及滬港通標的等。4月28日時,中融基金又發布公告稱該基金的募集提前結束,而原定募集截止日為 2020 年 6 月 29 日。
但到了5月14日,中融基金再度發布公告,稱該只基金的合同不能生效,原因則是未能滿足基金備案條件。而根據招募說明,中融基金的這只產品自基金份額發售之日起 3 個月內,需滿足基金募集份額總額不少于2億份、基金募集金額不少于2億元人民幣且基金認購人數不少于200人。
大股東屢屢踩雷
除去中融基金本身運營不理想外,大股東中融信托自身的境況也可能是其進行減資行為的原因。
根據7月份經緯紡機披露的信息,中融信托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4.4億元,同比下降10.88%;凈利潤6.61億元,同比下降22.43%。
與此同時,近年來中融信托的產品屢屢踩雷,2019年時更是曾一日吃下5張罰單,成為當年度被罰次數最多的信托公司。
據粗略統計,近年來中融信托產品踩過的雷包括中國慶華能源集團、*ST金貴、*ST兆新、青海省投資集團等。
直到今年10月時,中融信托仍有新的項目違約。據了解,公司推出的“中融-融雅35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出現違約,華普集團作為該信托計劃的融資人,因無法償還2.84億元債務被法院裁定將持有的ST昌魚8000萬股股票抵債過戶至中融信托。
2019年5月時,黑龍江銀保監局向中融信托開出了5張罰單,違法違規案由分別是開展房地產信托業務不審慎、信托項目盡職調查不到位、信托項目資金來源不合規、信保合作項目盡職調查不到位、投資者適當性審查不到位,罰金合計21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