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14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宣布鎮雄縣、會澤縣、屏邊縣、廣南縣、瀾滄縣、寧蒗縣、瀘水市、福貢縣、蘭坪縣9個貧困縣(市)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云南88個貧困縣全部退出貧困縣序列。在這一戰績中,產業扶貧功不可沒。
詩的遠方,夢的故鄉,云南是一個美麗的地方。不過,由于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云南成為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加之全省94%是山區,產業扶貧的特殊性、復雜性和艱巨性顯得尤為突出。
產業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保障。面對特殊性、復雜性、艱巨性的束縛,云南堅定將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治本之策,走出了一條產業有特色、帶貧有機制、發展可持續的產業扶貧新路子。
如今,云南已培育形成了26個扶貧主導產業,實現了縣縣有主導產業、村村有產業基地、戶戶有增收項目。2019年,云南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7070元增加到10771元,首次突破萬元大關,其中來自產業的經營性收入占比達46.7%。
怒江的草果、普洱的茶葉、昭通的蘋果、晉寧的鮮花、文山的三七、麗江的芒果……這些如數家珍的特色產業正是5年來云南書寫出的高質量脫貧產業好文章最生動的注腳。
強政策,保駕護航“脫貧路”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中涉及面最廣、涵蓋面最寬的扶貧措施。云南省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有產業發展條件的貧困戶約占90%,抓好產業扶貧事關脫貧攻堅全局、事關廣大貧困群眾根本福祉。產業扶貧做得好,政策保障要先行。
基于這一認識,2016年12月以來,云南省出臺了《“十三五”特色產業精準扶貧規劃》《關于加快推進產業扶貧的指導意見》《特色產業扶貧三年行動計劃》《云南省產業扶貧工作考核辦法》等一系列政策、資金、保障措施,為產業扶貧立起了“四梁八柱”。
有政策,還有真金白銀。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云南各級財政投入產業扶貧項目資金達178.65億元,占整合涉農資金總額的34.23%。2020年,產業扶貧項目資金達到185.71億元,占整合涉農資金的41.5%,較2019年提高7.28個百分點。
要立足資源稟賦,突出比較優勢,既注重傳統產業提質增效,也積極培育新興特色產業。在這一政策指引下,隨著政策紅利的不斷釋放,產業發展動能被有效地激發了出來。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積極推動蔗糖產業扶貧,對貧困戶新種植1畝甘蔗給予500元補助。目前,梁河縣蔗糖產業共帶動98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甘蔗,戶均年收入達1.7萬元。
5年來,云南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立足發展基礎,根據不同產業發展類型,認真分析研判發展舉措,堅持因產施策、分類推進,打破曾經“開門見山,山山荒”“樣樣有、樣樣好、樣樣少”的產業困局,推動扶貧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謀布局,搶占產業“新高地”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更是可持續脫貧的治本之策。
2018年1月,云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高起點推動傳統農業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可以說,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既有對云南農業未來發展的戰略布局,也有對產業扶貧的戰術謀劃。
隨后,《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創建“一縣一業”示范縣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的指導意見》等政策落地,茶葉、花卉、蔬菜、水果、堅果、咖啡、中藥材、肉牛成為“綠色食品牌”八大重點產業。
為何說,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是對產業扶貧的戰術謀劃?
相關數據顯示,到2018年,云南88個貧困縣有茶葉面積607.7萬畝,占全省96.5%;中藥材面積706.3萬畝,占全省88.9%;咖啡面積137.4萬畝,占全省82.7%;肉牛規模養殖875.3萬頭,占全省80.2%……
“一縣一業”便是戰術謀劃的具體呈現。云南省委農辦主任、農業農村廳廳長謝暉表示,“一縣一業”就是要支持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向高質量方向加快發展,培育形成主導產業,延伸產業鏈條、實現做優做強;要讓各類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群眾建立多種形式且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讓產業興旺成為帶動脫貧的引擎。
幾年來,已有28個貧困縣進入云南“綠色食品牌”“一縣一業”創建行列,綠色食品產業實現了貧困縣全覆蓋,也實現了一戶多業、多渠道增收。
穩增收,“雙綁”模式促聯結
每年9月到10月是怒江州福貢縣草果收獲的時節。幾年來,這里的貧困群眾一邊收獲草果,一邊收獲富裕生活。
十月普一家住在石月亮鄉米俄洛村,這里氣候濕潤,非常適合種植草果。2016年,在政府扶持下,十月普下決心將原先種植的玉米全部改種草果,2019年靠賣草果賺了3萬多元。
“現在村里家家戶戶都種草果,最少的也有10多畝。大家靠著草果富起來了,把摩托車都換成了小汽車。”十月普高興地說。
據了解,目前,福貢縣草果種植面積已達56萬畝,草果產業產值占全縣農業產值的60%,實現帶動貧困種植戶1.2萬戶,貧困戶每年戶均收入8000多元。草果產業已經成為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
當然,福貢縣草果產業發展更離不開龍頭企業的帶動。
2017年,由云南能投投資建設的怒江大峽谷生態農副產品加工交易中心正式投運。中心負責人張繼華告訴記者,目前,公司已經與當地70多戶草果種植大戶簽訂了購銷協議,實行應收盡收、保底收購、高于市場價10%的收購措施。
“企業與農戶間要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張繼華說,“要想收購到高品質的草果,就必須在種苗培育、種植技術等方面為農戶做好服務。反過來,農戶種植的草果質量、產量都提升了,價格和收入自然也會提高。”
云南省積極探索創新龍頭企業綁定合作社、合作社綁定貧困戶的“雙綁”模式,目前,已有2800戶農業企業、8517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01.09萬戶貧困戶建立了利益聯結,產業扶貧正朝著組織化、專業化、高質量的方向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