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只有兩臺爐子創業起家,如今寧夏大地循環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已發展成為電力、冶金、能源化工、精細化工、建筑化工的綜合性國內知名民營企業,占地8000畝、有員工7600名、總資產達145億元,許多工藝和做法在國內實現首創。
2004年,公司里只有兩臺電石爐是開放式的,這種電爐熔煉法生產電石,是將生石灰和蘭炭放在窯里燃燒,無組織排放出大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粉塵,對環境造成極大污染。寧夏大地循環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魏彥輝表示,堅持綠色發展才是企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企業開始轉變思路,改開放電石爐為密閉電石爐。為了企業更加長遠的發展,魏彥輝帶領團隊考察全國多個企業和科研院所,還到當時密閉電石爐技術領先的挪威進行考察。
寧夏大地循環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行政副總閆學鋒說,集團組織60多人的技術攻關小組,將所有工藝環節拉出“問題清單”,對尾氣、爐溫及產能動態參數實施精準化調試和管控。用了兩年多時間,終于掌握了國內外最先進的環保和生產工藝,完成電石爐從“開放”到“密閉”的第一步跨越。
走進寧夏大地循環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寧夏坤輝氣化有限公司的視頻監控室,只見墻體布滿一排排大型視頻設備,兩名工程師正在用對講機與視頻里流水線上的技術人員對話。“這是公司的BCS集中控制系統,即對密閉電石爐操作系統實施遠距離監控。”寧夏坤輝氣化有限公司總經理喬軼眾說,這個控制系統實現了我國首次利用密閉電石爐尾氣一氧化碳生產合成氨的技術突破,年回收3.2億標準立方米一氧化碳,生產18萬噸合成氨聯產甲醇,年均節省18萬噸優質無煙煤,這是公司的第二步跨越。
電石爐改“開放”為“密閉”的技術創新只解決了一氧化碳尾氣的有組織排放的問題,但隨著這種密閉電石爐數量的增加,更多的技術瓶頸又凸顯出來,只能再一次進行技術攻關,做二次回收。
尾氣回收再利用從2004年起步,直至2015年公司才邁過這道坎兒。“僅尾氣回收一項,每年可節省成本5億元。”喬軼眾說。
寧夏大地循環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靜說,企業堅持科學發展、循環發展,實現了由粗放型、擴張型發展向集約型、綠色型發展模式轉變。企業建成“資源—產品—再資源”“三廢—產品—再資源”閉環反饋式的產業鏈,通過將資源“吃干榨盡”,讓資源實現再升值,利益達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