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詹晨
最牛基金是怎樣煉成的?
2020年還剩下6個交易日,農銀匯理新生代基金經理趙詣管理的農銀工業4.0混合、農銀新能源主題、農銀研究精選混合等3只基金,年內收益率分別高達156.98%、155.2%、146.17%,位列所有基金業績前三。這一幕似曾相識——就在去年,廣發基金劉格菘包攬公募基金年度冠亞季軍。
再來看看趙詣管理基金持有的重倉股,寧德時代(300750)、應流股份(603308)、振華科技(000733)、通威股份(600438)、隆基股份(601012)、贛鋒鋰業(002460)、璞泰來(603659)、新宙邦(300037)等,個個牛氣十足。近日,證券時報記者專訪了年僅32歲的趙詣。
復盤全年操作,趙詣自稱業績的取得主要來自于對基本面的準確預判及兩次精準“踩點”。“在2019年四季度,我們非常看好2020年新能源行業的發展,新能源板塊因為政策等因素出現了殺估值,我們判斷今年新能源板塊至少能賺業績增長的錢。”
第一次精準“踩點”是在今年三、四月份,彼時海外疫情苗頭顯現,市場更傾向于策略性交易,即賣掉和外需相關的板塊,買入與內需相關的醫藥、消費板塊。“我們和研究員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相關公司高層特別是負責海外業務的高層深入交流。海外市場的三大產業鏈——消費電子、新能源車、光伏中,消費電子和新能源車偏C端,需求判斷不清,但光伏的需求非常明確,尤其是在價格因疫情下跌后,需求會在疫情緩和后確定性復蘇。當時的光伏估值偏低,而需求及業績的復蘇動力超級明顯。”
另一次機會的把握是在今年八、九月份。“新能源車行業的半年報業績相對較差,但調研數據顯示產業鏈公司排產明顯提升,而且逐月加速,當時就把很多漲幅較大、對競爭格局有所擔憂的光伏公司,換成了新能源車股票。”
兩次精準操作令趙詣管理的基金脫穎而出,也讓農銀匯理這家銀行系公募基金公司的權益投研實力廣為人知。
優秀公司有哪些選擇標準?
證券時報記者:您心中的優秀公司需要具備哪些選擇標準?如何尋找牛股?
趙詣:我整體從兩個維度來選擇優秀公司。一選賽道,賽道的空間要廣、周期要長,這意味著有很長維度的投資周期。同時在這個行業里,競爭格局已經明確、穩定,這樣才能賺到確定增長的利潤。
二看公司,主要關注四個方面:首先看公司是不是行業龍頭。我對龍頭的標準就一條——市場份額是行業頭部,第一或第二,我希望是第一,同時對行業未來的發展,比如說技術層面有引領作用。
其次,公司要有核心壁壘,也就是“護城河”,大概率不會出現被彎道超車的機會。
第三,公司的治理結構。公司管理層要有很大的格局和抱負,希望公司能夠成為一個偉大的公司,我們對公司的管理層、尤其是董事長很看重。
第四,我們本質是賺取公司成長的錢。如果因行業原因業績差一點可以接受,但是行業景氣度提升,如果沒有利潤,這可能賺的是偏主題的錢,這有違初衷,所以希望公司能夠有好的利潤。
希望與好公司一起成長
證券時報記者:您現在管理的資金體量在百億以上,業績和規模是天平的兩端,如何看待自己的管理邊界?
趙詣:我投資換手率偏低,持股比較集中、周期比較長,目前的資金規模對投資沒有特別大的影響。
我一開始管理基金產品的時候,雖然基金規模不大,但當時想的是如果自己管理的是一只大基金,我會怎么做?所以一開始,就是以管理一個更大體量的基金來思考交易決策,這也導致交易慢慢偏少,投資偏向左側交易。
我們內部做過換手率統計,我是公司內換手率最低的基金經理之一。我希望能選擇到最好的公司,和好公司一起成長,而不是去做交易和博弈。
證券時報記者:能否舉一個失敗的投資案例,它對您的啟示是什么?
趙詣:我買過幾只從零到一的公司股票。有的公司在技術上確實是國內領先,也接近于世界最先進的技術,但最后從零到一這步沒邁出去。這就給了我一個啟發,最先進的技術不一定最適合我們國家現實需要;其次客戶在選擇時,不一定是最先進的技術就先使用。從那時開始,我不會去判斷哪個技術,或者說新的技術會不會被使用,更多是等到被市場接納之后,再開始投資或者加倉。在從零到一之間不會下重注,預判過早,從投資角度來說不是特別合適。
還有一個案例,為什么我今年特別強調治理結構,因為投資的公司出現過類似情況。治理結構對于公司未來的成長和發展,包括股東利益有特別大的影響。我期望的是持有較長周期,對公司治理結構的要求也會更高。
頭部基金話語權
越來越重
證券時報記者:站在當前的位置,如何看待光伏和新能源車板塊的估值?
趙詣:光伏整體估值可能剛剛突破歷史估值區間,而其他中國核心競爭力資產估值在創歷史新高,從這個角度來看估值沒有很大的泡沫。對于新能源車而言,雖然絕對估值偏高,但也能看到它的滲透率處于起步階段,未來空間足以消化現在的估值。
從行業本身來看,行業愈發市場化;從政府決策層面看,歐盟、中國、美國全球三大經濟體,無論是光伏,還是新能源車,在疫情發生后都加大了投資力度,并上升到戰略層面。
無論是光伏還是新能源車,我國擁有全球最完整,也是最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鏈,這也意味著對于全球資本而言,如果要想參與這場變革,國內的上市公司是最好的投資標的。
證券時報記者:對于明年市場表現有何預判?
趙詣:這兩年基金是大年,整體收益率很高。如果分解這些企業的股價表現,可能只有三分之二來自于估值的提升。估值的提升是有盡頭的,未來一定需要時間通過業績的增長消化高估值。
我覺得2021年不能再期望有今年或者過去兩年這么高的收益率,但也要看到資金向權益市場流動的趨勢在加強,頭部基金公司和頭部基金經理在市場上的話語權也越來越重。
投資結構性分化也會加大。海外市場整體利率偏低,他們也要找到確定性的增長,對收益率的要求會比我們更低,未來收益率會逐漸下行,權益市場的長期收益率要回歸常態。
證券時報記者:您如何看待“冠軍魔咒”這個現象?
趙詣:每個年度的冠軍所呈現出來的特點并不一樣,有的可能是通過輪動或者交易,有的通過選股或者資產配置方式。
過去5年國內最好的投資標的是消費類資產,過去3年是醫藥類,過去2年是半導體。通過選擇好的商業模式,在行業風口特別強勁的時候,基金經理的投資排名會非常靠前。
從長期來看,那些通過選行業、保持低換手率、選擇優秀公司與它們共同成長的基金經理,最終都會脫穎而出。作為基金經理,能否持續進化自己的投資理念和方法,形成一個更長期、更穩定的投資框架,是更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