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時報
原標題:開始不到1塊錢,如今卻要9塊7!相互寶,“我是不是該安靜走開”?
近日,相互寶公布12月第一期數據顯示,整體參與分攤人數10332.16萬人,環比下滑1.74%,這是相互寶自上線以來首次出現較大程度的環比負增長。
按照相互寶規則,每月公布兩次數據,其中包括分攤人數、分攤金額、受助成員情況等。天風證券研報顯示,在經歷過高速增長、增長速度趨緩階段后,目前,相互寶分攤人數已經進入下降階段。
具體而言,從2018年12月到2019年12月為高速增長階段,相互寶參與分攤人數在2019年12月到達1億人;從2020年1月到2020年7月為增長速度趨緩階段,分攤人數環比增速不足1%,整體規模保持在1.05億人左右;從2020年7月以來為規模下降階段,11月,相互寶分攤人數在達到1.06億人最高峰后,環比增速出現負增長。
與分攤人數下滑趨勢相反,相互寶分攤金額持續上升。特別是2020年以來,相互寶人均分攤金額持續提升,從1月的人均分攤7.2元持續上升至11月的10.8元。其中,普通組每月人均分攤9.7元,老年組每月人均分攤41元。
或許是由于分攤金額持續上升,導致有人選擇了退出相互寶,但顯然,有更多的人選擇了留下。
12月第一期,在北京工作的張女士分攤了4.83元,由于數額并不大,她并未在意。張女士對《金融時報》記者說:“肯定是比一開始分攤的多了,但是基本上沒花什么錢,能直接幫助別人,可能以后還能幫助自己,所以目前沒想過退出。”
2018年12月第一期,張女士僅分攤了0.03元,那一期她幫助了1個人,而在2020年12月第一期,張女士幫助了3369人。
天風證券分析師夏昌盛判斷,相互寶分攤金額上升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參與分攤人數的增長趨勢出現停滯后,人均分攤自然增長,因為賠付流程及信息公示具有一定滯后性;二是逆向選擇風險開始出現。由于互助計劃前端審核寬松,因此,無法選擇其他保險的健康異常人群有較大概率加入相互寶,繼而導致整體出險率增加、分攤金額上升,而分攤金額上升則導致更多健康人群選擇退出計劃,形成負循環。
那么,目前相互寶的分攤金額是否合理呢?
“對比消費型重疾,目前,相互寶的分攤金額仍處于合理水平。”夏昌盛表示,就理論而言,只要每月分攤金額不超過相對應保額的一年期重疾險花費,健康人群就可以繼續參與互助計劃。
以最新一期分攤金額為基準,夏昌盛估算,目前情形下相互寶普通組用戶每年分攤金額約為116元,老年組用戶分攤金額約為495元。
對比某款熱銷一年期消費型重疾險,同樣選擇與相互寶一樣的30萬元保額,30周歲男性每年保費為240元,60周歲男性每年保費達到5400元。如果僅簡單對比,目前相互寶分攤金額仍大幅低于重疾險保費水平。
“目前相互寶處于增長人數停滯后逆向選擇因素發酵的‘調整消化期’,考慮參與用戶基數很大,根據大數法則,預計后續分攤金額仍會趨于穩定。”夏昌盛說。
在分攤人數下滑、逆向選擇加大的背景下,后續相互寶用戶數量將很難保持繼續增長,而邊際上的顯著衰減趨勢將利好大型上市保險公司。
中國人民大學保險系主任魏麗認為,由于我國保險業沒有及早關注普惠保障,沒有關注到低收入群體保障缺失,所以給網絡互助留出了崛起的空間。
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對4.2萬名相互寶成員進行調查后發布的《相互寶社會價值研究報告》顯示,在受訪的相互寶成員中,10%除了相互寶外沒有其他任何保障;30%收入低于5萬元;37%年收入在5萬到10萬元之間。
而一旦生病,54%的受訪者只能勉強承擔10萬元以內的醫藥費;能承擔30萬元以上醫藥費的受訪者比例還不到14%。
《相互寶社會價值研究報告》還發現,76%的相互寶成員加入相互寶的原因是“擔心得病,多一份保障”。51.5%的人在加入相互寶后,會考慮再購買保險來增強保障。而在非相互寶用戶中,這一比例僅為20%左右。
“網絡互助、商業保險通過不同的方式提供保障,但保障責任本身應該由商業保險承擔。我國有6億的中低收入人口,商業保險更應該關注對這一群體的保障,為我國多層次保障體系做出貢獻。”魏麗表示。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有6.1億人年人均收入為11485元,月人均收入僅為1000元左右。解決這一規模龐大群體基本醫療之后的保障問題,用當前商業保險的做法顯然是行不通的。
至于如何才能行得通?12月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經指出了路徑,即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支持開發更多針對大病的保險產品,做好與基本醫保等的銜接補充,提高城鄉居民大病保險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