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會精神在基層
本報記者 王延斌
不出差的時候,魯信創業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魯信創投)的投資經理們時常聚在辦公室的一塊展板前。
上面,密密麻麻地排列著13張打印的圖片,“3D玻璃產業鏈全景圖”“5G產業鏈全景圖”……今年,他們從這些復雜的全景圖中瞅出了“投資密碼”,實現了9個項目上市或過會。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將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而作為一家國企,更是國內資本市場首家上市的創投公司,魯信創投早已邁開步子,投身支持實體經濟的大潮中。
選擇“好苗子”成為所有工作的起點。
深耕高分子改性材料領域12年,合肥會通新材料有限公司以70多項專利技術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讓其成為國內規模最大、客戶覆蓋最廣的改性塑料企業之一。一個多月前,成功登陸A股資本市場,讓這家高企迎來高光時刻。
而此時,距離魯信創投進入會通新材料尚未滿一年。
記者問:“在成千上萬的企業中,如何鑒別出一棵‘好苗子’?”魯信創投副總經理于暉的答案是:“眼力、腳力、腦力。”
“首先,作為投資人,我們必須要穩一點,選擇的行業要足夠大,潛力大,沒有‘天花板’;其次,該企業的職業經理人團隊執行力強,遇到問題,即使晚上十二點打電話,不出三秒必接!”……
深耕創投領域,魯信創投團隊的每個人都鍛煉出了“火眼金睛”的眼力;他們不知疲倦地奔走于深圳、安徽、上海、廣州等地考察項目,哪里有項目就往哪里跑……
“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五中全會提出的這句話,被魯信創投團隊奉為圭臬。
他們看重實業,看重團隊;也看重企業所在賽道、經營業績……他們瞄準國家鼓勵的產業發力;以深度研究為起點,分析產業鏈條,瞄準痛點發力;選擇那些技術好、有儲備、執行力強的團隊當作“好苗子”,重點栽培,創投賦能。
如何賦能?投資團隊認為,必須不僅僅提供資金,更提供資源,提供人脈,提供業務,提供伙伴。總之,為創投企業賦予能力,在業務范圍內的,必須想辦法解決。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為首要任務。而中央對科技創新板塊的支持力度也很大。”魯信創投黨委書記、董事長陳磊告訴記者,我們已經培養了不少“冠軍”級別的企業,但當務之急是找到更多“好苗子”,為其賦能,培養更多“隱形冠軍”。
在腫瘤精準醫療界,思路迪是一家與眾不同的公司。十年前,它便瞄準這一細分領域,通過打造差異化競爭要素,在診斷和新藥領域占據了第一陣營。在腫瘤基因測序診斷領域的全自動化設備和配套試劑開發將成為其未來腫瘤診斷業務的撒手锏。
對思路迪來說,成長的全程中,魯信創投一直扮演著“陪伴者、扶持者”的角色。陳磊說:“我們從天使輪便開始介入,至今仍在扶持著思路迪的成長。”
而這個案例體現出“中國創投第一股”的獨特價值觀:不賺快錢,支持實體,長線投資,與創投企業共同成長。